工作過勞與過勞死

陳仲謀醫生 | 2025-05-13

5月初有「五一黃金周」,又碰上了佛誕,本地市民和內地遊客各適其適,在香港到處遊玩,樂在其中。

在這幾天中,旅遊區的主要街道人頭湧湧,恢復以前興旺的氣氛。一些與旅遊有關行業都客似雲來,部分員工的工作似乎應接不暇,如果是多勞多得,多數人應該樂於接受繁忙緊湊的作息。雖然假期過後,市面又歸於平淡,以後本港仍然有許多機會吸引外地遊客,例如七一、國慶、聖誕節等,勞工面對巨大工作壓力,或會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世界衞生組織」在幾年前,計劃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中,提出把工作過勞列為疾病之一,結果經僱主團體、各國政府、經濟顧問和勞工組織熱烈討論後,未能獲得一致共識,所以此項建議懸而未決,有待日後形勢的發展。現時,折衷方案是界定工作過勞屬於職業現象,正反雙方對工作過勞定義的詮釋有不同見解,就是問題核心所在。

其實,工作過勞的定義相當明確:一、不能承受長時間工作壓力;二、員工對工作產生抽離感(Feelings of Detachment)和負面情緒;三、直接導致工作效率下降。有些勞工組織以及日本社會,把一個名詞與工作過勞掛鈎──過勞死(Karoshi);年前,日本某些行業的員工,在長期工作中突然猝死,引起輿論嘩然,成為各方面爭論的話題,但可見將來看不出會有結論。

回頭審視香港本身的情況是怎樣?以前,本港有段時期被人認為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地區!港人當時平均工作時間比全球的平均值高29%,許多人連續10日工作無休,不同現在絕大部分勞工,每星期起碼有一日休息。有研究指,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就會導致工作過勞,形成多種疾病,特別是腦血管病變(中風)可能性增加35%,心臟病或會上升17%;據說,有約60%年輕醫生覺得在公營醫院工作量超標,身心疲憊,21%聲稱有抑鬱徵狀,例如頭痛、腸胃不適、失眠和睡眠不足,間接影響個人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負面情緒;當中包括孤獨感、無助空虛及懷疑生命的意義。

作過勞除了影響健康,例如頭痛、腸胃不適、失眠和睡眠不足,更會間接影響個人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負面情緒。

生活工作平衡

香港人一向以刻苦耐勞馳名遠近,700多萬人,在僅僅超過1100平方公里內,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實至名歸;但市民亦應謹記生活和工作平衡,才能繼續發揮「東方之珠」光芒,尤其經過幾年的社會動盪和疫症侵襲,本港經濟發展不及以前暢順,大家更要保持身心健康,應對世局轉變。

縱然香港內部消費萎縮,部分行業僱員的工作量不減反增,事源於一些僱主為了節省開支,將員工的數量裁撤至最少,有些店舖變成孤軍作戰,而必須在用膳時間暫停營業;有消費者投訴食肆侍應生服務不周,其實他們或許筋疲力盡,無心戀戰。現時,香港經濟尚未步出陰霾,物價仍然持續上升;升斗市民加薪無望,唯有咬緊牙關,尋找兼職以維持生計。

面對生活逼人的環境,普羅大眾要怎樣應付呢?政府和勞資雙方要取得諒解,盡量避免僱員經常超時工作。可惜,當前沒有法例規管「最高工時」,而很多收入微薄的人都願意超負荷工作,以彌補日常開支不足。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是社會的願景,但要滿足整體需要,又談何容易!我們只有更有效運用資源,減少浪費,確保各方面都得到公平對待。

調整內在心態

有人建議一般工種的僱員,應該擁有「3個8」的權利: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應用在其他活動方面。這個理想在目前環境中,好似是海市蜃樓;生活開支和休憩娛樂的比重未必盡如人意,是市民正面對的兩難局面。如果一時改變不了外在壓力和由來已久的制度,便應退而思其次,嘗試調整內在心態。大家可以考慮稍微降低物質要求,適當節取「阿Q精神」,廣開胸襟,享受工作樂趣。

實際的行動是忘記「明天之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要寓工作於娛樂,在工作中尋求成功感和滿足感,多找機會「自我獎勵」。如果坐困於工作壓力,不要「有苦自己知」,應向同事、家人、僱主及政府有關部門求助。若果工作過勞的現象踏入「臨界點」,感覺極度討厭現時工作,或覺得每天上班是痛苦無奈的事,就必須尋求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協助。筆者曾經多次提出「醫病容易,醫人難」的道理:外在的工作環境不容易改變,最重要是調適個人內在心態。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工作過勞對身體影響,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