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與權力

青斯 | 2024-10-14

領導最常用權力還是影響力呢?這有趣問題極不容易回答,要視乎領導的性格、工作範圍和性質,及被問的是當事人、受眾抑或旁觀者。若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為例,絕大部分受眾及旁觀者都會認為是權力。不過,若你問領導自己的話,答案或會是影響力。以前我就經常對人說很少用權力,較準確地說應是面對員工時很少用上權力。每個崗位都獲賦予與崗位相關的權力,而權力亦有多種,權力的象徵可透過多方面顯示出來。在大學教書,評核學生就是一種權力。平等原則下學生現也評核老師。你把名字簽在文件上,已是權力的使用。因應所處崗位,你的存在或說話可具威懾力,這又是權力象徵,尤其手擁莫大權力者,下句話可會影響多人的工作或福祉!

人對外來力量例如權力都抗拒,從而作出反抗。運用影響力時,受眾沒有那種強制必定要跟從的感覺,反而有種獲得聆聽、可相互提出理性觀點討論,及覺得有選擇空間。雖然最終結果可能與當初沒有分別,但在影響員工意見的過程中增進相互了解,大家都是理性,有根有據,不是單靠權力行事,令員工能心服口服。當然最終有些事情還是要靠權力推動,這是領導要在權力和影響力之間調度得宜的討論。

說話技巧與目的

作為醫生當然也有何時用權力或影響力的考慮,有些情況下絕對權威較有用。醫生具有的知識和社會地位,使他們所說的話很有份量,帶來很多影響,更要善於運用。在新冠疫情期間,市民都很尊敬在媒體表達意見的醫生,這亦帶到該用哪種方法才能達至最大影響力的討論。

最近在社會科醫學院周年學術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發表用30秒的說話就能讓病人決定戒煙的研究報告。醫生要診症治病,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勸喻病人戒煙,病人更沒有專注力去接收這訊息,試想就算是有關自身疾病的訊息已那麼多,更何況是疾病以外的健康推廣。

當然醫生透過說話勸病人戒煙,肯定比其他人有效,而吸煙引起的健康問題又真是很大,何樂而不為呢?30秒只是傳遞訊息的技巧,這些技巧有人擅長,但亦有人經常長篇大論,令人抓不住重點。

記得以前考專科試準備答口試問題時,就要求先在半分鐘內說出答案重點,然後再視乎考官意向講述詳細內容。這和30秒戒煙訊息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大家都要學習說話技巧和目的,並不是滿足自己說話的意欲,而是為求達到溝通之目的!

是什麼有那麼大影響力或權力,能令幾隻狗以同一表情望向同一方向?(作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