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費差異大 看自願醫保前路

最近,公共衞生學院的同事檢視了自願醫保保費上漲及差異情況,察覺到自2019年4月推出以來,一共有26間保險公司各自提供一個「標準計劃」,另外18間保險公司總共提供335個「靈活計劃」。在新冠疫情期間,「標準計劃」整體的保費保持平穩,但自2021年後,保費增長幅度很大,尤其在2024年中以後的過去一年。
「標準計劃」的保障範疇理論上應該相對類似,標準化程度高。但是,不同保險公司的保費差異卻很大,尤其是60歲以上長者的保費。這麼大的差異會令消費者很難選擇,至於從330多個「靈活計劃」中選取適合自己的計劃,就更加困難了。市民也只好依靠熟悉的經紀或代理人,或透過親友介紹及口碑,了解個別保險計劃,很難比較不同計劃,其實也就沒有什麼真正的選擇。
所以,也是最近的新聞,一間規模頗大的保險公司做了市場調查,顯示市民對突發醫療開支的應對信心很低,接近70%的人會依靠醫療或住院保險,三分二的人會動用個人儲蓄,接近一半的人還是會選擇公共醫療,對所選方式有信心的人只有36%。這是整體的情況,相對簡單的「標準計劃」提供的保障就更加不能給人信心了。根據政府去年年底向立法會滙報的數字,自願醫保投保者中,97%選擇「靈活計劃」,「標準計劃」只有寥寥可數的3%投保者問津。
事實上,保險公司也傾向主力推銷「靈活計劃」,甚至高端的全保計劃或CEO計劃。高端保險給保險公司帶來的盈利額較高,但高使用率甚至濫用的情況也相對嚴重;我曾經問過一位資深的保險業界朋友,為什麼自願醫保「標準計劃」的保費差異這麼大?他說有些保險公司特意標高「標準計劃」保費,促使投保者選擇價格較高的「靈活計劃」,難怪97%投保者選擇「靈活計劃」。

表面看來,市民選擇「靈活計劃」,還是自願醫保,政府的目標已經達到。然而,隨着成本上漲,保險公司需要不斷調整覆蓋範疇,或促銷更多的高價產品,自願醫保會慢慢地聚焦較高收入人士,政府就不能達到減少公營醫療需求及壓力的目標。自願醫保的前路,會不會是從「標準計劃」開始,集中保障政府最希望引流出私營醫療的服務,統一風險精算,降低保費差異,給市民真正的選擇?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
及基層醫療學院專業應用教授
[信健康] 淺談自願醫保前路,醫策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