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

青斯 | 2025-04-14

人過中年出席追悼摯友的場合可能比喜慶聚會多,尤其群組媒體盛行後,很快可得知成員消息。最近有一位中學同窗離世,雖然他曾中風,但早年聚會時仍見安好。消息來得突然,雖我輩者已年近七旬,同窗們都覺得惋惜,認為天妒英才。這位同窗天資聰穎且憤世嫉俗,和他相識半世紀有多,卻對他的內心世界認識不多,願安息!

有人說人生是追求快樂,有人追求成就、有人追求意義、亦有人追求內在平靜或心安。受西方哲學思想例如柏拉圖等影響,年輕時我認為是追求快樂的。然而,每人對快樂皆有不同演繹。尼采覺得快樂與不快樂並存,快樂就是克服阻力時那種力量的感覺,是片刻的。一行禪師的「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被譯作「幸福是此時此地」,帶出幸福一詞,讓人思考快樂、幸福和喜悅的分別。達賴喇嘛在《 快樂的藝術》一書中闡述達致快樂之法,覺得每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惟這非外在物質性的快樂,而是建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愛、同情同感,是內在、靈性、較恒久的快樂或喜悅。達賴覺得沒信仰者也有靈性需求,這點我完全同意,找尋生命意義就是靈性的追求!

本不愛爭名利,嫌貧污耳,與鳥忘機。(作者提供圖片)

放下便無求

我較喜歡佛蘭克(V. Frankl)在1972年版的《活出意義來》一書序中的說法,「快樂是無法追求的,它必須自然而然地出現,是人們獻身於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業時的意外副作用……」

那心安又是什麼,是比快樂幸福喜悅更高層次嗎?心安又是否不可追求呢?因為當你問自己是否心安時,心就已經不安了!這是清心寡欲者例如弦一法師才能達致的境界,或如清朝文人趙翼所說,三分人事七分天;還是普通人也可達致呢?

從蘇軾寫其友人「此心安處是吾鄉」那詞的背景,可見達到心安境界都不一定要清心寡欲者。我個人的體會,心安和喜悅是兩種感覺,誰亦不比誰優勝。心安有不同層次。母親臨終前把纏繞心中的結解開了,心靜如水,了無牽掛,這內在的平靜是心安的境界。盡了自己的能力,做好本分,能把事情放得下,對個人無求,晚上可以睡個安樂覺,不受焦慮所煩擾,這就是心安!有人會以為對自己無求會否對工作敷衍了事?非也!對個人無求,只是說做任何事不以自己的目標為本位,而是以機構或受服務者的利益為依歸,對工作還是有要求!

快樂和心安兩者中,我覺得心安較重要。心安不容易達致,還要有一定的人生歷練和思維改變,才能看透自己,放得下名利和身外之物。無論是那種心安都不能刻意追求,而是隨之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