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的種類 丨一文睇清心臟病的成因、症狀和診斷方法

2024-10-18

心臟病是香港其中最常見的致命疾病,所以每當人們聽到心臟病三個字,便會聞風色變。心臟病為何如此致命?有什麼成因和症狀?如何診斷?以下一篇文清楚講你知!(可按此了解心臟病的治療、併發症和預防方法

 

心臟病的種類
心臟病的高風險因素
心臟病的成因和症狀
心臟病的診斷方法

 

心臟病的種類

 

心臟病是泛指與心臟有關的疾病,事實上,心臟病有不同種類,主要如下:

 

1. 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2. 風濕性心臟病
3. 先天性心臟病
4. 高血壓性心臟病
5. 心臟衰竭
6. 心律不正
7. 心臟感染

 

心臟病的高風險因素/高危一族

 

患有心臟病的人士,一般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年齡(年紀越大,相對心臟功能轉弱的機會也較大)
2. 性別(男性一般較女性更早患有心臟病)
3. 家族遺傳
4. 吸煙
5. 酗酒
6. 三高(高血壓、高脂肪、高膽固醇)
7. 糖尿病
8. 壓力

 

心臟病的成因和症狀

 

1. 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a) 冠心病成因

冠狀動脈內壁有硬塊,導致血管收窄或受阻塞,血管壁失去彈性,血液流動困難,因而令心臟供血不足

 

(b) 冠心病症狀

心絞痛、呼吸困難、心肌梗塞

 

2. 風濕性心臟病

 

(a) 風濕性心臟病成因

細菌感染引發的風濕熱,傷及心臟後則變為風濕性心臟病,而風濕熱源於感染了A型β溶血性鏈球菌

 

(b) 風濕性心臟病症狀

心臟瓣膜受損,因而可能出現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疲累、頭暈、腹部或下肢腫脹

 

3. 先天性心臟病

 

(a) 先天性心臟病成因

心臟在胎兒懷孕期間不正常發展。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在嬰兒出世後一個月隨着心臟發展而併發,可能因藥物和基因變異有關;至於成年人如被發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甚有可能是小時症狀不明顯而未被發現,直至長大成人後再出現相關症狀

 

(b) 先天性心臟病症狀

較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早在嬰兒出世後不久或幼童階段便顯露症狀,例如:皮膚顯現淺灰色或藍色、腿部、腹部和雙眼附近腫脹、喝奶期間呼吸急促因而影響發育

較輕微的先天性心臟病,有機會直至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階段出現症狀,例如:運動期間比較容易呼吸急促或疲勞、手腳或腳踝腫脹

 

4. 高血壓性心臟病

 

(a) 高血壓性心臟病成因

顧名思義,是指因高血壓而導致的心臟疾病。高血壓容易令血管壁承受過大壓力而出現破損,堆積脂肪和膽固醇,使血管硬化和變窄,阻礙血液流動。高血壓的成因則一般與高膽固醇飲食、肥胖、吸煙或酗酒等因素有關

 

(b) 高血壓性心臟病症狀

心絞痛、呼吸困難、胸悶、食慾不振、久咳、手腳肩頸痛、雙腳腫脹、容易疲勞

 

5. 心臟衰竭

 

(a) 心臟衰竭成因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減弱,因而無法供應足夠血液予全身器官所需,最嚴重可以致命。心臟衰竭可以是原發性,亦可能因不同的心臟疾病而引致,例如心肌梗塞、嚴重血管病、冠心病、心瓣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等,至於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和酗酒也會導致心臟肌肉受損,增加心臟衰竭風險

 

(b) 心臟衰竭症狀

活動能力下降、氣喘、腳水腫、肺水腫;如本身患有其他心臟疾病,則會出現心絞痛、頭暈或心跳過快

 

6. 心律不正

 

(a) 心律不正成因

心跳速度過快、過慢,或者不規律,一般出現在有先天性心臟病或心肌組織曾經受傷的病人身上

 

(b) 心律不正症狀

心房顫動、心絞痛、呼吸困難、頭暈、胸部不適

 

7. 心臟感染

 

(a) 心臟感染成因

心臟遭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或者免疫系統出現毛病,而導致心臟組織發炎,大致可分為心肌炎、心內膜炎和心包膜炎

 

(b) 心臟感染症狀

呼吸困難、心悸、胸痛、腹部或腿部腫脹、容易疲倦、四肢乏力、發燒、忽熱忽冷、關節和肌肉疼痛、皮疹

 

心臟病的診斷方法

 

視乎不同種類的心臟疾病,醫生會採用以下其中一個甚至多於一個方法診斷病人的心臟情況:

 

1. 心電圖

診斷冠心病最常用的基本檢查方法,用於檢查心臟的運作有否不正常

 

2. 運動心電圖

常用於評估冠心病的情況,了解心臟負荷下能否正常運作。由於會增加病人心臟負擔,所以患有心絞痛、嚴重心律不正、血壓高及心臟衰竭的不適合接受有關檢查

 

3. 心臟超聲波

透過超聲波產生的高頻音波探測心臟,從而顯示心臟的局部結構,但惟冠狀動脈則不能被顯示。由於沒有副作用,適合大部份病人

 

4. 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造影

一般用於了解冠狀動脈的收窄情況,由於醫生須把心導管從手腕或大腿內側穿刺進入動脈或靜脈,再注入顯影劑並在X光指引下把導管送入心臟,所以病人須接受局部或全身麻醉,具有輻射和出血風險,所以孕婦、兒童、長者、對顯影劑過敏人士一般不適合

 

5. 心臟電腦掃瞄

透過X光掃描心臟,從而判斷心臟的變化及其他細節。與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造影類似,同樣需要把導管放入身體,然後再注入顯影劑,從而顯示心臟血管情況。由於具有輻射風險,孕婦、對顯影劑過敏人士一般不適合

 

6. 心臟磁力共振(MRI)

透過強力磁場、無線電波及電腦技術,全方位拍攝心臟組織和結構,有助醫生詳細評估冠狀動脈血管情況、心臟跳動情況、心肌收縮力、血管流量等。雖然不涉及幅射,但由於須使用顯影劑,顯影劑過敏人士一般不適合,也不建議懷孕12週以下的婦女接受此檢查

 

7. 血管內腔超聲顯像術

微型的超聲波棒連接在微小的導管頂部,然後把導管插入病人的腹股溝的動脈,再向上移動至心臟地帶,電腦屆時收集聲波在血管的反射情況,然後轉換成影像,予醫生詳細了解病人的冠狀動脈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