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不愛彼此 婚姻之道與溫柔同行

與一對由蒙古來的夫婦見面,兩人都是老師,孩子卻不肯上學。談起孩子的問題,雙方各持己見。媽媽認為爸爸不懂得教孩子,只會打罵;爸爸認為媽媽太溺愛,什麼事都是兒子說了算,父母勢不兩立。
說着說着,話題再不是關於孩子,而是指向對方。
孩子出了問題,理應父母一同商討對策。有趣的是,很多父母在這時候,偏偏變成互相指摘,或趁機翻舊賬。反而是那個出了問題的孩子,坐在一旁,顯得十分不耐煩,好像完全事不關己。

這種家庭現象很常見。所以說,教導孩子並非父或母與孩子的問題,而是夫妻之間的問題。不止一個孩子向我們說過:「我的爸媽都很愛我,但是他們不愛對方!」不愛伴侶,只愛孩子。這種愛,對孩子來說,可能太重了,甚至會愛出問題來。
父母努力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溫馨的家庭,一個讓他們有安全感、不用擔心父母的歸屬之處。相信這不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年人的渴望。誰不希望有個溫馨的家庭、靈魂伴侶?無論吵得多厲害,這些不斷貶低對方的夫婦,心底還是有對方的;只因過於失望,才把全部怨恨像垃圾一般潑向對方。除非他們對自己的婚姻失去興趣,另有所屬。大部分的男女,皆對家庭有一定的眷戀;只是彼此的疏遠一旦養成習慣,成為了一個家庭的操作模式,欲罷不能。要了解一個家庭的操作模式,最好就是問他們的孩子。因為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鏡子,亦是一個家庭的溫度計,最知道家中是寒星暖。
孩子聲音是當頭棒喝
很多父母尋求親子之道,但怨懟中的父母是最不適宜「親子」的。因為無論他們怎樣努力,孩子只會接收到父母的焦慮、不安和面目猙獰。Gottman的研究指出,最傷害婚姻的表情包括哀傷、憤怒、鄙夷和冷漠。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之間的這些表情,最為傷害孩子的心態、影響個性的發展。
所以,矛盾中的父母必須有自知之明,才可有效處理孩子問題。最能令父母當頭棒喝的,正是出自孩子的聲音。因為很多孩子的問題,往往與父母之間的不協調有關。像這對來自蒙古的夫婦,忙着爭論誰是誰非時,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在聆聽。直至孩子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心意,才為孩子的明察秋毫感到驚訝。
打造和諧家庭有良方
一個讓人感到溫暖靜好的家庭是需要經營的,說難可難,說易也很容易。全憑你建立一個怎樣的標準。
歸納這些孩子的提議,在此提供一個打造和諧家庭的良方:
1.加添一點溫柔:首先需要明白何為缺乏溫柔?一句不必要的惡言,一閃而過的鄙夷之色,一份無端的貶低,一個批判的眼神,在婚姻關係中可被視為一種暴力。不管是冷暴力還是熱暴力,同樣是傷人的,使你喪失靈魂。反之,一絲笑容,一聲問好,一個包容的表情,或是做一下象徵式的保護手勢,就可以起死回生,為全家人帶來滋潤和安慰。
溫柔的範圍很大,你不一定要成為大情人,但是你必須有禮貌。怪不得周公立國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禮樂」。「禮」是一種修身之道,因為禮的各種形式讓你變得體態優雅,不能任意放肆。如果加上「樂」就更佳。試想想,沉醉在一個有禮有樂的氛圍,人也自然變得柔情似水。
2.別吵,別吵,別吵:要創造溫柔,必須學會閉嘴;而閉嘴,是最流行的時代病。不管是男是女,我聽得最多的埋怨就是:「我向你投訴,你聽着就成,不用長篇大論向我說教!」肯聽就成,當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回事,說不定又怪你像木頭。禍從口出,禁不了口,一場好意往往變得不歡而散。
禁語,是很重要的修行之道。不停說話,往往表達的只是一個人內心的焦慮。曾經與一對夫婦工作,男的投訴沒有聽他說話的人;女的埋怨男的無法停止說話,也不知雞先蛋先。後來才知道,男的不論何時何地何人,均有說不完的批評和提議,弄到神憎鬼厭。連兩個出嫁了的女兒也不願意回家吃飯,免得吵架收場。
很多人選擇與ChatGPT對話,因為起碼機器比人更善解人意,而且你有方法隨時叫它閉嘴。
五分幽默感三分玩耍
3.能夠做到溫柔,又不長篇大論,是需要長時間鍛煉的道行,十分不容易。如果你能加上五分幽默感、三分玩耍,你的修身齊家道行就可以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問題是,要改善家庭和諧,必須兩人同步而行。否則半天吊,一個在天一個在地,無補於事。
那麼,那蒙古家庭怎樣了?
他們終於明白婚姻是一段兩人成長之路,帶着孩子滿意地回家了。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