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千斤重

李維榕博士 | 2020-05-30
夫妻的角色改變,孩子也要根據年齡需要,把專注力放回自我發展,而不是全部投資在經營父母的關係。

離婚,並非只是夫妻的故事,更是孩子的故事。

這個15歲的青少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身體特別瘦弱,發育較實際年齡稍遲。他的父母要分手了,想知道他的想法,因此帶他一起來見我。

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他最初的反應也是:「不要問我,你們想怎樣就怎樣,我沒有意見!」

但是說着說着,他就告訴我們,其實他在八九歲時,就察覺父母關係不妥。他說:「他們都很愛我,絕對是天下的好父母,卻不是好夫妻!」

是好父母,不是好夫妻!這種對父母的形容,我已經聽過無數次。而我所見過這樣形容父母的孩子,本身都出現情緒問題!

男孩繼續說:「我一直想不通,怎麼只對孩子好?夫妻之間不是也應該彼此和睦嗎?否則那怎樣叫做一個家庭?」

男孩不知道,正正是這種憂慮,每當孩子覺得家不成家時,就會不自覺地負起平衡家庭的角色,這是孩子的天性,形成一個三角鼎立的局面,才能穩定父母臨危的關係。

宣布離婚

男孩又說:「小時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這樣,總是為他們調解,設法把他們牽在一起。那時他們也曾多次提出要離婚!」

母親插口說:「那時他的反應很劇烈,變得情緒失控!我們都被嚇壞了。」

現在父母真的要離婚了,再也無法調解他們的矛盾,男孩完全無計可施。倒是坐在他身旁的父親,神情十分悲傷,他說自己不善表達,已經患了憂鬱症多年,知道無法滿足妻子的需要。明顯地,父親並不願意離婚,不擅辭令的他也鼓起勇氣,訴說自己多年來的失意和無助,希望妻子再給他一次機會,但是妻子去意已決,她說:「我已經對他完全沒有感覺!」

一個要走,一個不想走,氣氛因男人的表達更顯沉重。對孩子來說,真是雪上加霜。

諷刺的是,要兩個人才結得成婚,但只要一個人就離得了婚。

我們都無話可說,被一股角力籠罩。很多人認為面對困擾,應該往好處看。我卻想,人生太多的無可奈何,有時非得感受那肺腑撕裂的傷痛,才知道怎樣徹底地療傷。

男孩也久久不言,他想了好久,開始消化這個無可避免的現實,慢吞吞地,一字一字地說:「現在他們離不離婚,已經不再重要,我最擔心的是,爸爸已經沒有時間,媽媽的時間也不多!他們分手後,各人將如何自處?」

原來離婚後父親將要返回故鄉居住,山長水遠,父子將不容易見面。

男孩說:「我最害怕的,就是將來每次接觸,聽到他又生病了,或者繼續情緒低落,而我卻完全無能為力!」

至於母親,他也說:「你其實並不是真的那般硬朗,你不知道自己內心的孤單,一味好強,我其實也是很為你擔心的!」

父母一直以為自己在保護兒子,其實孩子也在維護着他們!

多年來心思都放在父母身上,現在他們終於宣布婚姻死亡,此時此刻,不知孩子心中有多失落,但是孩子關注的並非自己,而是父母的安危。

骨瘦如柴

我決定把焦點放回他自己身上,問他說:「你為什麼身體那麼瘦弱?你知道嗎?長年擔心父母不和,是會造成很大壓力的,有些孩子會被壓得身體也發育不起來!」

出乎意料地,他答我說:「我知道,連奶奶都說,我怎樣吃也長不出肌肉來!」

他讓我摸摸手臂,真的骨瘦如柴。

他又說:「我看過很多書,我知道這甚至會掉頭髮的!」

我問:「你有掉嗎?」

他笑說:「還好,只掉一點點!」

我很慶幸他如此關注自己的形象,這才是年輕人的分內事!

但是他仍然十分苦惱,說:「平時爸媽有什麼事,都是由我來照顧,將來只剩下媽媽與我,我更不能不理她!」

母親對他說:「你不用擔心我,我有朋友、有工作,一個人絕對沒有問題!」

男孩回應:「不是的,你很多事都不肯對人講,只有對着我,才可以談心事!」

母親:「你是我兒子,有事當然要找你說!」

你一言,我一語,母子很快就對答如流、旁若無人;這是長期唇齒相依所養成的一種互動,父親坐在一旁,完全被當作透明。男孩一方面擔心自己代替父親成為母親的老伴,一方面卻是已成習慣,無法抽身。

他向我示意求助,我讓他轉身過來, 面向鏡子,對他說:「如果你不想扮演這個角色,就要關閉耳朵,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不要老看着他們,把眼光集中在自己的身體,好在你還有好幾年發育期,再不趕快跟上,就真要延誤了!」

母親說:「他不想陪我,但是卻不准許我結交男朋友!」

這話我也聽過無數次!很多孩子都想放下父母,卻不一定願意讓父母放下自己。

男孩說:「我從小就留心父母的一舉一動,老怕他們會出問題,自己的朋友不多,這些話也很難向別人說。」

夫妻的角色改變,孩子也要根據年齡需要,把專注力放回自我發展,而不是全部投資在經營父母的關係上。但是知易行難,上一代說離就離,孩子卻未必容易放手。

男孩的結論是:「你說的我都明白,但是我擔心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突破!」

歸根究柢,父母必須活得好,孩子不再牽腸掛肚,才能照顧好自己!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