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

江振昌醫生 | 2025-05-28

王先生近日因蛀牙進行剝牙和杜牙根,手術後他高燒不退,伴隨發冷、氣喘等症狀。家庭醫生聽診後,發現其心臟跟肺部有雜音,臨床有心衰竭症狀,須緊急轉介至心臟科醫生,隨後確診心瓣發炎。

心瓣發炎,又稱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由細菌、真菌或其他病原體感染心臟內膜(通常是心瓣膜)引起的嚴重疾病,通常由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引起,這些病原體通過血流進入心臟,附在受損的心瓣膜或人工瓣膜上。某些情況會增加感染風險,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瓣膜病變(如二尖瓣脫垂)、人工瓣膜、靜脈注射毒品、長期使用靜脈導管或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HIV感染)等。此外,牙科手術或侵入性醫療操作可能導致細菌進入血流,引發感染。

心瓣發炎症狀多樣,急性心內膜炎起病迅速,患者可能出現高燒、寒顫、心悸、極度疲倦和呼吸困難。亞急性病例症狀較緩慢,包括輕度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和關節疼痛等。若得不到正確診斷和治療,心瓣發炎會併發嚴重後果導致心瓣膜破壞,引發心衰竭、中風或全身性栓塞。

診斷心瓣發炎通常要結合臨床徵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結果。血液培養能顯示哪種病原體引致發炎,指引所需抗生素;心臟超音波(尤其經食道)則能顯示心瓣膜上贅生物、瓣膜破壞或膿腫形成。

心瓣發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需根據血液培養結果選擇針對性抗生素,通常靜脈注射4至6周。嚴重病例,如心衰竭、持續感染或大贅生物導致栓塞風險,有可能要進行外科手術如瓣膜修復或置換。

心瓣發炎由細菌、真菌等感染心臟內膜而引起,牙科手術或侵入性醫療操作可能會引發感染。(網上圖片)

高危族群若曾患心瓣發炎、曾進行人工瓣膜手術、有先天性心臟病如心漏的患者,牙科和外科手術前,要徵詢醫生應否服用預防性抗生素,減低細菌入血而引致心瓣發炎風險。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感染性心瓣發炎,專科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