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社會醫保嗎?

馮康醫生 | 2025-07-29

7月初,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開辦高級醫療系統領袖課程開班。今年的學員一如往年,有醫管局、衞生署、私家醫院,還有澳門衞生局推薦的高級醫療行政人員,全是未來的領袖人物,教授團隊包括從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來的資深學者及醫療系統領軍人物。課程目的是要開拓學員視野,加深對醫療系統複雜性及各樣挑戰的了解,並分為3個階段,到10月頭才完結,深入探討針對各樣挑戰的解決方案。

今年,在課程的論壇上,學員問了我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香港公營醫療可不可以推行社會醫保,取代一直以來依靠的稅收?這個問題,最近我被問及的次數比以前多,看來是因為政府財政出現困難,醫管局財政預算受到削減,人手不能增加,工作量及壓力仍是那麼大,大家要找個出路。內地發展的社會醫保自2013年期基本達到全民覆蓋,涵蓋的服務範疇愈來愈廣闊,有效的成本控制令到自付比例不斷下降,使香港人在北上求醫的同時,不免想到這是不是一個更好的制度。

南韓的權順萬教授(Professor Kwon Soonman)是國際著名衞生經濟專家,2021至2022年間,他曾擔任南韓衞生福利部附屬的醫療產業發展學院會長,最關心低收入國家的醫療衞生發展。對於學員提的問題,他給了很詳細的回應:「沒有一個國家會選擇由本來的稅收制度轉變成社會保險制度。」原因有幾方面:首先,對需要供款的大多數中產或高收入人士來說,這是額外的徵稅。當年哈佛大學有報告建議政府在稅收外加設社會醫保,還沒說清楚增收的保金如何使用,自然受到廣泛反對。

以稅收為本的體制,給市民的感覺是什麼都包,但醫管局服務要排優先次序,因輪候時間過長,有等於無。(資料圖片)

稅收和醫保的差別,更重要是社會醫保制度通常會列明涵蓋的服務,什麼保、什麼不保。反之,像香港以稅收為本的體制,一般不會列明服務的範疇,給市民的感覺是什麼都包,一旦轉向社會醫保,就會帶來削減服務的感覺,政治上很難得到認受,但不列明並不就代表什麼都包了;醫管局的服務是一層又一層地排優先次序,結果很多服務名義上有提供,實際上因為輪候時間過長,有等於無。

有些朋友覺得香港還是需要社會醫保,主要用來補充政府撥款的不足;不足的地方,以創新治療及藥物為主。我最近出席幾個研討會,都在討論這議題。問題是:自願醫保不行嗎,為什麼要社會醫保?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

[信健康] 淺談香港社會醫保,醫策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