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參與潮流活動 慎防引致脊椎傷病

脊椎是人體重要結構之一,其主要功能包括支撐身體、控制活動功能和保護神經組織。脊椎出現問題,不單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嚴重更會令患者長期疼痛,甚至失去活動能力。
隨着時代變遷,當代時興活動和潮流文化均會有所變化,而這些社會潮流與脊椎病的發生有着緊密關聯。
古代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與現代人節奏急速和緊張生活狀態有所分別。工時長、許多工種需久坐使用電腦,加上公餘追劇或瀏覽手機,令許多都市人每天睡眠時間少於8小時,頸椎負荷過大,因而產生頸椎問題及肩膊上背的痛症;因此在現代社會,愈來愈多人因頸膊症狀尋求緩解方法。

新冠因素
此外,過去幾年全球新冠疫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構成影響。疫情時,大家開始流行在家工作,但家居工作桌未必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很多人便開始出現頸椎腰背勞損。頸部功能之一是承托頭部,身體不躺下,頸部肌肉自然無法休息;因此,睡眠與脊椎健康關係密切。長期使用手機,加上睡眠不足,疲勞的頸部肌肉缺乏肌力,會直接影響關節及其他肌肉,久而久之令頸脊勞損而出現發炎、骨刺等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近年外國流行一個詞語:Tech Neck,指因使用手機或電腦而引致肩頸慢性疼痛、僵硬。有研究指出,每天平均使用手機多於4小時便容易出現頸部疼痛。所以,減少瀏覽手機及充足睡眠是保護脊椎的不二法門。
運動創傷
運動潮流隨時代轉變。隨着高爾夫球的興起,很多高球發燒友愛在練習場長時間練習揮桿,這些重複性動作可讓脊椎或附近肌肉產生勞損。近年在大學界十分流行的棍網球(Lacrosse),臨床上亦見受傷個案,有患者因着練習過度而扭傷腰椎。

此外,健身、瑜伽大行其道,在臨床上接觸過不少因健身或瑜伽運動而受傷的個案,以年輕至中年人為主,傷患最常見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是每節椎骨之間的軟組織,它的外圍由堅韌的纖維環包覆着內裏如「啫喱狀」的髓核組織。一旦椎間盤纖維環破裂,令髓核組織突出,便有機會壓着附近神經線而引致腰背痛。健身運動涉及許多彎腰、負重動作,瑜伽亦有許多伸展動作,如果姿勢不當,偶一不慎便導致椎間盤受壓而使椎間盤突出。
另一類脊椎病患是椎弓板骨裂,常見於青少年。他們的骨骼尚在發育,所能承受的壓力有限,所以參與劇烈運動,或進行強度健身時較易受傷。雖然椎弓板骨裂不會影響青少年發育長高,亦未必會有疼痛等不適徵狀,但會成為舊患,令他們有機會在中年時提早出現腰背痛及脊椎滑脫等問題。
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統計(National Health Statistics)一項有關運動與休閒活動引致受傷的全國普查,在2011至2014年間,每年平均有860萬宗運動受傷個案,受傷部位下肢佔最多(42%),其次為上肢(30.3%)。頭頸部位受傷比例為16.4%,頭頸運動創傷屬嚴重個案,甚或可致癱瘓。雖然這項統計並非香港本土,也非近年的數據,但某程度反映運動創傷的個案數目相當高。
外遊陷阱
香港人不論男女老幼非常熱中外遊,疫情後往外地出差亦漸見復常,但別忽略受傷的可能。例如有時常出差人士為省時間而不把行李寄艙,每次把8公斤甚至更重的行李徒手放上機艙行李架,最終令腰部受傷。
很多人在旅途上希望盡興而歸,往往缺乏充足休息,結果在行程尾聲發生意外,譬如在身體太疲憊時滑雪,又或滑雪時太進取,嘗試挑戰難度或滑離滑雪區,結果跌傷需緊急治理。我曾遇過一位已八十多歲、患有骨質疏鬆的長者,因腰椎退化疼痛而求醫,本來經非手術治療後病情轉好,但一次外遊後腰痛惡化,磁力共振檢查發現其腰椎變得腫脹,最終要臥床及接受手術治療。長者希望保持活力,退休後有更多時間四處遊玩,然而外遊時必須量力而為,行程需安排充足的休息時間,減輕脊椎的勞損。

撰文 : 胡永祥醫生_養和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骨科)主管
[信健康] 淺談脊椎傷病問題,專業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