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最後一個障礙 支持器官捐贈拯救病人

天峯醫生 | 2024-11-20

有一類治療,技術上發展相當迅速成熟,但至今仍未能令有需要的病人普及受惠,其主要原因並不源自醫療科技的停滯,也不是純然因着醫護資源不足,而是取決於社會大眾的心理關口。

到底是什麼技術、什麼心理關口?

支持器官捐贈,可拯救無數病人……

早前有報道指出,一位現年29歲的年輕人,18歲那年在踢球時,因心臟驟停暈倒,幸而經搶救後成功逃出鬼門關,卻需要在心臟內安裝心律調節器。大概8年後,他開始時常感到容易氣促乏力,簡單如洗澡都需不時停下來,打開浴簾喘氣才能繼續,經診斷後證實患上暴發性心肌炎。病情之後更迅速惡化,需再在心臟的左心室安裝輔助裝置維持生命。

Marco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後,嘗到「由頭淋到落腳」的淋浴感覺,心情激動。他呼籲大眾支持器官捐贈。

輔助裝置本身不是長久之策,一來「人工心」始終會老化,而且也有突然停止運作風險;二來「人工心」需要外置電池,經一條電線穿過身體供電,這樣大大影響病人的生活質素。根據年輕人的形容,在家時,由於要接駁家中的濕電插蘇,他移動範圍只限於電線長度;外出時,他需要帶上逾10磅重的四枚電池,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缺電情況。

這樣的生活,對一個正值盛年的年輕患者來說,無疑帶來失落和不安,甚至因感連累家人而心生內疚。唯一能夠真正為他重新點燃人生的,就是心臟移植。

一年後的一個電話,一位願意捐出合適心臟的病人家屬,一個為他帶來新生的手術,就像從天而降的恩賜,恩賜感覺竟也在洗澡時,令他深深體會。原來安裝人工心位置的傷口要連接外露電線,因此不能沾濕,以免發炎或併發症,也要避免漏電危險,所以用「人工心」這段期間,年輕人只能靠抹身清潔。然而,心臟移植後首次重嘗那「由頭淋到落腳」的淋浴感覺,足以讓堂堂男兒喜極而泣。

器官移植可算現代醫學最成功的發展之一。對於許多患有急性或慢性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而言,器官移植是他們唯一希望。器官移植發展其實除了依賴外科手術技術外,還集合了麻醉科、免疫科、深切治療等不同領域的配合,才能有今天可靠性和安全性。

關於器官移植最早的描述,原來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中國,甚至印度的神話故事,但關於器官移植的系統化和正規化研究記錄,則約開始於十九世紀末,但還限於動物身上。直至1933年,當時蘇聯進行了首宗人對人腎臟移植手術,然而其使用的腎臟是在供體死亡6小時後獲得,且供體和受體血型並不匹配,受體患者術後只存活了2天,那移植的腎臟並未產生過尿液。

解決排斥問題

第一個稱得上成功的屍體腎臟移植,在1947年由美國波士頓大學執行,在1951至1952年間,他們做了9例腎臟移植手術,雖然已懂得應用藥物進行免疫抑制,但9例都發生了排斥反應。直至Dr Thomas Murray於1954年12月23日,一個聖誕節的前夕,成功為患者移植了其同卵雙胞胎兄弟的腎臟。患者術後存活了8年,且移植腎臟功能正常。這不但開展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腎移植手術,也是世界第一個成功活體移植案例。不過,當時Murray進行這次手術的壓力不可言喻,一是之前的移植手術病人沒一個能活下來,二是在當時納粹二戰後的陰霾下,活體移植很難為大眾接受。但這一成功最終讓他獲得了1990年諾貝爾醫學獎,同時激發了器官移植領域的發展,尤其證明了先前手術的失敗,並不是因手術技術問題,而是因未能有效控制免疫系統排斥所致。只是世上的同卵雙胞胎能有多少?於是,之後器官移植除了在不同器官取得突破之外,更重要是追尋完美的抗排斥方案。

經過無數醫學家的研究,如今器官移植技術已很成熟。大眾應多加支持器官捐贈,讓更多病人受惠。

抗排斥方案同樣經歷無數失敗和嘗試,至1960年法國出現了X光+類固醇+6-mp(第一代核酸衍生物)雞尾酒療法,帶來5例成功移植非雙胞胎腎臟的個案。之後發展出抗淋巴球抗體和新一代的核酸衍生物,大大提高腎臟移植患者的術後存活率,令腎臟移植技術漸漸普及到各地醫院。至1967年,更是器官移植大放異彩的一年,人類第一例成功的肝臟移植,以及首次成功的心臟移植,都是在這一年進行。

如今2024年將近結束,器官移植發展最重要,又是最後的一個障礙,便剩下決定器官捐贈的我們了。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推廣支持器官捐贈,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