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壞膽固醇 逆轉中風風險

彭繼茂醫生 | 2025-07-28

新冠疫情期間,市民生活模式轉變,缺少體能活動並養成不良飲食習慣,政府當局持續監察肥胖問題,並鼓勵食肆提供低鹽、低糖、低油菜式。高膽固醇在香港人口慢性病中佔首位,在18至84歲受訪者中,接近52%有高膽固醇問題。

控制膽固醇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低密度脂蛋白(LDL)被認為是「壞」膽固醇,因為它可以在血管壁上積聚,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對於極高危心血管患者來說,將血液中的LDL盡早降低到1.4mmol/L是必要的(LDL的正常值是2.6mmol/L)。

心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內壁堆積膽固醇,導致血管變窄,進而引發心臟病和中風:一、早期階段,LDL聚集血管內膜;二、進入「發炎」過程,淋巴球和單核細胞浸潤血管內膜,隨後巨噬細胞吞噬被自由基氧化的膽固醇,成為泡沫細胞;三、泡沫細胞凋亡,導致形成僅含脂質但沒細胞的壞死核心,表面卻被纖維帽覆蓋,纖維帽由平滑肌細胞、膠原蛋白和其他細胞組成,強韌厚實的纖維帽,對於防止斑塊破裂和隨後的血栓形成至關重要;四、「斑塊破裂」過程是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主要原因,當動脈內壁纖維帽破裂,與脂質壞死核心分離,會引發血栓形成,阻礙血液正常流動,導致心血管動脈梗塞和心臟猝死。

要逆轉中風和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消退,與低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維持高水準,存在密切關聯。HDL將LDL從動脈帶走並返回肝臟,分解並排出體外,冠狀動脈患者接受支架置入術後,維持低LDL,對於預防冠狀動脈再狹窄和未來心血管事件至關重要。指引建議將LDL降至1.8mmol/L以下(理想為1.4mmol/L以下),且較基線降低至少50%。

雖然LDL是主要關注點,但作為降低心血管風險綜合方案的一部分,其他脂質參數(例如HDL和三酸甘油酯)也需要監測和管理。香港大學研究904位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現,無論患者有否任何頸部及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LDL<1.8mmol/L與LDL≥1.8mmol/L的患者相比,7年內再中風、心臟病發或死亡的風險低35%至50%。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策略,包括:一、降血脂;二、針對泡沫細胞的形成;三、抗氧化;四、強化纖維帽;五、預防感染,關注健康。我們只有三條冠狀動脈,將血液輸送到心臟。了解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至關重要,尤其年紀漸長,應該採取措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當出現胸痛、胸悶時,可能已存在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需要進行支架植入。

作者為急症科專科醫生、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學)

[信健康] 逆轉中風和心臟病,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