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病人安全文化(七) 建基3大範疇 培養醫患同理心

天峯醫生 | 2025-07-30

培訓醫護專業人員,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在2005年發表的《創建健康未來》報告中,為醫管局制定的四個優先服務範疇之一。然而,由於體量龐大,加上醫療發展快速而複雜,培訓所需要的時間、資源亦具壓力,要確保培訓及時到位又足夠覆蓋已殊不容易,若果要持久並有效地推行病人安全文化培育,培養醫患同理心,更絕對是一項重大挑戰。

醫管局去年年中成立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全盤檢視醫管局不同範疇的管理及運作。委員會報告以「Safe Care for All」為題,提出共31項建議,旨在構建一個無論病人或醫護人員都感到安全的醫療系統。

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成員雷兆輝醫生,於2025年7月9日撰文表示,建構醫療安全文化,需要深耕細作,不能一蹴而就,要潛移默化,讓安全文化植根於整個機構。

雷醫生提到幾項重要元素,包括:

一、創造「公正文化」,建立清晰及公正的事故責任制度。

二、推動「平衡問責」,讓個人及機構共同承擔責任。

三、營造「敢言文化」,令醫療系統內每一位成員,敢於指出當下的風險所在。此外,還需要加強安全系統工作流程設計,減少重複繚亂的醫療指引,確保前線醫護容易查閱參考和掌握關鍵。

彼此合作信任

而就推動機構安全文化而言,培訓自然擔當其中一個重要角色;但如果只按照傳統方式教授,加上筆者前文提及的各項挑戰,恐怕難言突破。除了需要加強灌輸各項安全文化要素,也許可以考慮透過體驗式活動項目,希望更容易令醫護同事心領神會,真正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技術和知識是培訓的基礎,態度才是培訓的靈魂。為此,筆者在之前幾篇文章提及同理、團隊、院校三層文化,是為希望能以此作為概念框架,然後透過逐層推動,有序落實深耕安全文化的方案。

我們經常說:「如果病人是你親人,你自然特別着緊,但即使他不是你親人,其安全不是同樣重要嗎?」我們很多時候認為,新入職同事由於培訓不足,特別容易出錯,但從不少事故中,可以看到經驗不足的確是個問題;只是,知識和技巧往往不是最重要,態度才是最重要,只要你夠着緊,在不確定的時候,多問一聲、多看一眼,已經能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

由此推及,如果我們能夠多容許病人或其照顧者參與整個醫療方案決策和過程,都有助減少事故發生。這個不純粹是病人知情權問題,其實也關乎醫患彼此信任和合作,有助共同構建安全的醫療環境。

以往醫護人員也許會認為,病人或家屬多數會阻礙療程,在繁忙的醫護工作中,實在無暇應對病人或家屬不斷提出的問題。但不少文獻均指出,病人和家屬參與,對提升病人安全絕對有幫助;當然這要建基於病人和家屬對自己角色的正確認知,合適的大眾教育亦非常重要。

推動病人安全文化的首要方案,便是提升包含有尊重、關懷,以及欣賞的同理心。(網上圖片)

基於正確認知

所以,推動病人安全文化其中一個首要方案,便是提升包含尊重、關懷、欣賞的同理心文化。這不單指醫患之間,也包括同事與同事之間、機構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要全面推動這種同理心文化,可以涵蓋3個範疇:

一、關懷與欣賞

例如先從鼓勵介紹自己開始,帶出醫護同事對病人需要多作了解;並透過大眾教育,希望病人欣賞醫護同事的付出,增加社會認同醫護的工作。同樣地,要促進和諧工作間,希望同事間多了解彼此需要,也能欣賞彼此的關懷,包括上司與下屬,以及不同專職、專科或部門之間。

二、溝通技能培訓

縱然態度為重,但如何合適地溝通,本身也是學問,這方面反而可以透過培訓加強;首先培訓前線主管,再由主管培訓屬下同事。一方面能提速提效、確保覆蓋率,另一方面能加強團隊合作和責任感,最重要是先透過電子平台作理論培訓,然後再經對應場景模擬體驗,令同事們更容易學以致用。

三、加強資訊和體驗回饋

以不同渠道提供病人自理需要的知識和資訊,包括藥物、報告,以及有需要時的聯絡方法等。這不單減少病人詢問醫護人員所帶來的工作量,也有助病人理解自身問題,遇有疑問時懂得適當提出,從而提升病人安全水平。此外,提供平台給予病人回饋體驗和感受,增加病人讚賞醫護同事的渠道,病人適時的回饋,往往是最能保障醫護團隊持續改善的動力。(待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推動醫患同理心,醫務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