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病人安全文化(八)3種模擬訓練 改善患者體驗

天峯醫生 | 2025-08-13

推動病人安全文化需要深耕細作,潛移默化地讓安全文化植根於整個機構,然而,落實推行並不容易,其中一個切入方案可能是先提升機構內的「同理心文化」,當中包含彼此尊重、彰顯關懷、互相欣賞。落實方面可以由推廣關懷與欣賞的活動開始,並加強溝通技巧,善用3種模擬培訓,加上適時適量的病人資訊,最後以病人體驗及回饋作為持續改善的指標和動力,培養團體合作精神。

同理心是希望有助喚起初心和溫度,增加彼此「在意」和「用心」的程度。當然,單靠「同理心文化」並不就能提升病人安全,第二步要推行的便是真正的「團隊文化」。

可能大家會懷疑,為何不是透過直接培訓,提升每位醫護同事對病人安全的認知和意識?這個當然要做,而且從沒停止過。但眾所周知,醫療工作絕大部分是團隊合作,況且,正如之前提出過,技術和知識是培訓的基礎,態度才是培訓的靈魂。

要改變態度的話,一來,傳統的培訓方法未必足夠;二來,筆者希望強調的是,病人安全本身,尤其在醫院內,正正不是一個個體的事,而是與整個團隊有關。

之前提及來自民航界的Crew Resource Management(CRM)(見〈病人安全文化培育(五)〉),以及由美國國防部和美國醫療研究與品質機構(AHRQ)共同開發的TeamSTEPPS,都是為了加強團隊協作的基礎團隊培訓。它們有一系列工具、口訣和技巧,着重模擬訓練,特別強調改善醫療團隊溝通、協調和合作,進而提升病人安全和照護水平。

強調團隊協調合作

但如果我們希望將團隊意識更有效植入醫護同事心中,尤其把醫療程序看成不同的「隊伍行動」,我們也許可以將團隊文化歸納成強效溝通、協調行動和全方位安全,比起更多的口訣和關鍵字,期望能更方便同事牢記和體會。筆者在〈病人安全文化之培育(三)〉曾闡述強效溝通、協調行動和全方位安全的概念,今次希望集中探討如何落實將這三個概念,真正融入醫護同事日常工作。

模擬訓練能模仿不同場景,例如病房、手術室、急症室等。(網上圖片)

首先,練習仍然是不二之選。CRM提供很好的基礎團隊模擬訓練,但傳統上,團隊模擬訓練會在訓練中心進行,需要不同配置模仿不同醫療場景,例如病房、手術室、急症室等,加上模擬病人和各類儀器,成本不輕;此外,受訓學員來自不同聯網醫院或部門,培訓時間由半天到一至兩天不等。學員同事能否參與往往取決於各自部門的工作調配狀況,培訓導師亦面對同樣問題。基於人力物力、場地要求等多個限制,培訓的及時性和覆蓋度成為挑戰。

故此,也有另一種模擬培訓模式,或可稱為「就地培訓」,意思是將培訓的地方直接搬到團隊日常工作的地方,培訓的醫護同事不再是來自不同醫院部門,而是同一個工作團隊。培訓所需的人員、材料,包括模擬病人和監察儀器等也可以「到會」到培訓場地。這種模式的主要好處是機動性強,可以減輕對模擬中心的需求,學員較容易參與,而且團隊的熟練性和合作度更實用更能持續。由於培訓與平日工作直接掛鈎,更能培養出團隊的溝通、協調和全方位安全的默契,若加上度身訂造的模擬場景,例如在急症室內的創傷治理,更加相得益彰。

軟件培訓互動像真

第三種模式是透過培訓軟件,在電腦甚至手機上作虛擬培訓。隨着科技發展,「遊戲式」培訓變得愈來愈像真,更有互動功能,令學習既能沉浸又富趣味性。當然這種遊戲化電腦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作技巧性培訓,但對一些不斷重複的工序,這種培訓模式就容許學員同事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重複練習,令他們更容易熟能生巧,甚至可以成為一種客觀的評核工具。而且軟件亦可以支援多人模式,雖然是在虛擬世界,仍有助培養團隊合作。當然,開發軟件還得需要成本和時間,要聯通軟件開發和醫療場景也需要不少溝通和協作,只是培訓畫面並不需求最高階的VR影像,機構間的不同協作模式應該有助掌握成本和持續性。

培訓軟件是其中一種模擬訓練模式,隨着科技發展,「遊戲式」培訓變得愈來愈真,更有互動功能。(網上圖片)

除了透過不同模式的模擬訓練以增加及時性和覆蓋度之外,要真正達至「全方位安全」,在團隊合作上體現「敢言文化」是相當重要,因為畢竟一個人容易有遺漏,互相提點絕對有助提升病人安全。一方面要確保領導層具備聽言納諫的作風,提供同事發言安全感;另一方面需要推廣活動,為所有新進醫護建立「病人安全,人人有責,互相照應」的心態。下次續談「院校式文化」的建立。(待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推廣醫患同理心文化,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