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與學習

大學工作離不開教研,更離不開理論學說。未能透過已知理論解釋的現象,我們會另創新理論,再用研究探討新理論的真確性。某課題的理論愈多時也代表我們的認知愈少,領導學說的理論就有幾十個,關於人性和基本需要也有眾多學說。與人性有關的學說大都相當精采的!今次要談勒溫(Kurt Lewin)的改變學說。
勒溫是德裔心理學家,但在希特拉掌權那年離德赴英,輾轉在美國安頓下來。勒溫是社會心理學之父,研究群體動力學和應用心理學,推崇行動研究,說沒行動就沒研究,沒研究也沒行動。二戰後領導和組織的學說開始關注被領導者的角色,人群關係學派壯大起來,勒溫雖卒於1947年,但在人群關係運動也建樹良多,是組織發展主要推動者,更提出三階段改變學說。
三部曲
這改變三部曲是先融解,即解除惰性放開保護罩般的現有思維,第二步是接受改變及相關的混亂和不穩定性,待慢慢穩定下來就進入冷凍階段,把改變定形。例如要將方形冰粒改成圓形,就先把方形冰粒放在容器中融化,變成水後再倒入圓形的模中,放入冰箱冷凍後把圓形冰粒取出,就完成改變。但融解過程中,有機讓水份流失,所以這轉變過程只當有重大意義時才做!
這改變三部曲常應用在改變機構的工作上。若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學習也是種改變,也牽涉這三部曲。這裏要先說說中文字的奧妙,學習兩字代表既學也習,就好像溝通兩字是既溝且通。《論語》說「學而時習之」,只學不習沒用的,不會帶來改變。碩士生對我說,新來的同事對工作不認識,想開辦新生訓練班。當被問用什麼方法和教什麼時,他們都選用傳統班房模式。要知每位成人都有自己看法和思維,怎樣才令他拋開既有思維(三部曲之一),吸收新知識(三部曲之二),持之以恒,才能進入改變過程並產生改變(三部曲之三)。成年人和小童學習不同,有知識並不代表會去做。簡單如橫過馬路,有誰不知要跟紅綠燈,但有誰又百分百跟足?單靠傳授知識,不能改變態度,改變亦不會持久,挑戰是傳授知識時,怎去觸動接收者,覺得這是十分重要兼有情理,才會啟動三部曲把舊知識行為抹去而換上新的。勒溫學說告知這改變不常做,因牽涉的風險大!
真正能夠啟動改變三部曲的是反思。反思過程中牽涉情緒因素,幫助我們拋開舊知識,讓腦袋相關網絡重新連結穩定下來,才是真正學習。反思層次愈深次數愈多學習也愈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