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未來醫療發展 着眼醫學人才培育(一)

天峯醫生 | 2025-02-12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AI如何強大,在醫療體系中,人才仍然是最重要支柱。人才培訓在未來醫療發展中,自然有着不可或缺地位。

由早期的ChatGPT,到近期紅得發紫的DeepSeek,AI發展可謂如日方中。除了科技或運算上的進步之外,更多焦點放在其開發成本顯著下降,意味着AI將會更快步入普及應用階段,AI在醫療服務的應用更成必然趨勢。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亦提過,醫療服務是個極需要溫度的服務。所謂藥到病除,先進檢測和治療方法,固然提升醫療成效和質素,但一句來自真人的噓寒問暖,往往更能慰藉病人。即使AI亦能模仿人類的說話方式,甚至可以用上更「有感情」的詞彙,但畢竟與跟血肉之軀的交流不能同日而語。

反而,將來醫護人員的角色與現在將會有着明顯差異。可以預見的是,若果我們仍然停留在以往想法去培育醫療人才,只會愈來愈難應對未來挑戰。

系統機制

過往醫療知識貧乏,醫護人員往往邊做邊學邊鑽研。所謂培訓,可能只是徒弟跟師父,師父純粹把自己的經驗記錄或口傳便是。及至後來醫療科學發展迅速,醫療發展開始靠實證而非個別經驗而更有效增進。隨着社會需要一群具備豐富醫療知識的醫護人員去提供專業服務,自然也需要一個有系統的培訓機制,全面而有系統地培育不同的醫護人員。之後隨着進一步醫療發展,陸續出現不同專科以至亞專科,大學畢業後的專科培訓及資歷認證隨之而生,不同職系不同專科培訓變得五花八門,雖然當中發展有快有慢,但無論質素保證和專業要求都已經相當成熟,既注重理論實證,亦講究臨床實踐,也保障了香港的整體醫療水平。

社會要一群具備豐富醫療知識的醫護人員提供專業服務,自然需要一個有系統的培訓機制,全面而有系統地培育不同醫護人員。

之前在一系列《新冠後大時代 檢視未來醫療發展》的文章提及一些可能影響世界醫療發展的不同議題,目的希望闡明世界變化只會愈來愈迅速。我們將來所需要的醫療人才可能不僅要具備醫療專業知識,還要學懂應對將來變幻莫測的醫療模式和發展。

然而,無論如何變化,人才仍然是醫療體系中最重要支柱,優質醫療服務不得不靠人員提供。個人愚見,為着更好應對未來,醫療人才培育可分多方面。

正確方向

第一是專業培訓,當中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雖然當今資訊發達,加上AI發展迅猛,AI的知識運用只會愈來愈比我們豐富。不過,至少在一段可見的將來,AI仍然會有一定的錯誤率,而醫療服務的容錯度必然非常低,背後也得有專業人員修正。據聞即使有醫療集團曾經嘗試用AI幫病人問診,但由於病人缺乏信心,項目並不成功。

如上所述,在香港,透過理論實證和臨床實踐,關於「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不用擔心,反倒是「態度」這一塊需要特別提一下。在這裏指的是專業態度,包括對病人的心懷、醫療安全的警覺、醫護專業的操守、服務社會的使命,甚至對護理工作的責任感等。在香港比較着重學業成績的氛圍下,這類態度的培訓相對較弱,但偏偏正確專業態度是最不會被科技和AI替代,也不會因時代而改變。

IMG-3997827|3997827_e2627b61d1631f578dbd29bc5412f073.jpg|FULL-IMG]作為一位稱職的醫護,「專業」和「關懷」不因時代而改變。

第二是醫療文化的培養,這裏也包括「專業」,還有「關懷」和「創新」。然而,這裏的「專業」是比較宏觀,是一種追求專業進步、發展和服務心態,應該每一位醫護人員賴以被人信任的基礎。「關懷」也是一種宏觀的「關懷」,一種包含愛心、同理、欣賞,甚至包容的情懷,以及如何從溝通和行為來照顧病者感受,亦是每一位醫護人員賴以被人尊重的磐石。

同樣地,「專業」和「關懷」是不會因時代而改變,但時代卻令「創新」文化從未如此重要過,而且只會愈來愈重要。既然有不同議題將會影響未來醫療發展,世界變化只會愈來愈快,亦愈來愈難測;我們自然愈來愈需要有強大適應力、創造力、行動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這些能力以往通常被稱為「軟性技能」或「通才技能」,往往不被重視。如果我們的醫療人才只懂墨守醫療專業知識,幾乎肯定不足以應對將來的醫療模式和發展。下文再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探討未來醫療發展,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