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未來醫療發展 着眼醫學人才培育(二)

在香港,能成為醫療專業人員並不容易,由爭取院校取錄,到不同階段的專業培訓,再到通過各式各樣的專科考核,可謂過五關斬六將。
然而,隨着時代急速變化,過往較注重知識和技能的醫學培訓模式,是否也應有相應的調整?
上一篇文章曾經提及,為着更好地應對未來,醫療人才培育可分作三方面。
第一方面仍然是專業培訓,畢竟這是專業人員的「基本功」,沒有這一塊,始終難言專業。只是除了「知識」和「技能」之外,更重要是專業「態度」的培養。
第二方面是醫療文化,包括更高層次的「專業」、「關懷」和「創新」。這裏的「專業」和「關懷」是指「懸壺濟世」情懷,既要有以專業成長回應社會需求的壯志,也要有服務大眾的同理心態,這會是歷久不衰;唯有「創新」文化,則是從未如此重要過,而且只會愈來愈重要。
世界發展變幻莫測,而且變得愈來愈快。過往可能10年始出一件大事,現在一年已經可以出一件,不久將來更會是一年出10件。雖說醫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基於醫療服務講求安全,容錯率非常低,過往傳統下每一個醫療突破,包括藥物研發和治療技術發展,往往要經歷基礎科研,再到臨床測試,都是以十年計算。新冠疫情下,人們不得不大大縮短推出疫苗的時間,在保留必須的安全標準和測試下,以「緊急授權」方式,加上技術發展使疫苗研發更加迅速。
具備創新能力
事實上,有了大數據和AI之後,已經有助降低部分藥物及治療方案所需的研發時間,至少有助減少許多不必要或無價值的試驗,所以可預期即使在沒疫情之下,醫療科技發展必然仍會愈來愈快。在此前提下,過去知識或可保存10年,現在也許每年至少需要更新一次,將來甚至一年要有10次更新。如此說來,單靠透過培訓所得的「知識」,甚至「技能」,到實踐時可能已不足以應對時代變更。
正因如此,現今的人才不能只滿足於豐富知識和技能,而是愈來愈需要有「創新」能力。至於所謂的「創新」能力,至少也要有兩個特質:適應力和好奇心。
世界變得多、變得快已是不爭事實,醫護人員不能獨善其身,即不能懼怕變化,甚至必須擁抱變化,使自己得以適應不同環境才是持續發展之道。未來醫療人才必須能預視變化,即使未必能精確預測變化走向,至少亦要懂得預留空間,在遇到困難時可適時地調節,甚至當發生錯誤時,就能很快作出調整,長期留在舒適圈已經不再是選擇。

正如前蘋果執行長喬布斯所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需要認知自己不足和對知識有飢餓感。筆者認為,好奇心既是天生卻也可從栽培和學習得來。我們不可以滿足於自己已有的專業知識,因為它們都會隨時間改變,甚至更迭;我們不可以滿足於在現有崗位固有的技術知識,因為它們同樣會隨着時間改變,甚至消失。我們的人才必須對周圍事物充滿着好奇心,對不同事物懷有渴望鑽研的心思,這樣不單令人充滿了活力,也是不斷創新的泉源;畢竟不少創新都是由不同事物碰撞而生。
為着更好地應對未來,醫療人才培育的第三方面,正是加強團隊精神的培訓。
迸發創新空間
醫療服務無論如何變化,除非有一天完全由AI主導,否則始終不會靠單一個體或專業去完成。尤其在公營醫療體系下,團隊概念更形重要。個人要適應變化已不容易,團隊要共同改變和創新肯定更具挑戰。
醫療專業培訓一般比較多以縱向型發展,即個別專科專注自身培訓。然而近年大學也愈來愈多跨專業培訓,例如有些課堂會有醫學生、護士學生、藥劑學生等一同參與。這種橫向模式在將來可能會愈加重要,因為當醫療環境愈複雜時,跨專業以至跨團隊的合作,不但讓服務模式更具效率,也激發專業對其他專業的好奇心,讓整體醫療迸發更多創新空間,更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在香港醫管局內,過往已有不少團隊式訓練,例如模擬臨床訓練多以跨專業形式進行,但礙於配置和時間問題,其覆蓋率仍待進一步提升。當中同樣需要創新模式,例如混合網上理論學習平台、利用科技多人線上沉浸式體驗、直接在工作間進行「快閃」模擬培訓等等,都可能是將來需要探討的模式。希望能在有限資源下,建立更具效率的團隊模式,為未來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續談未來醫療發展,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