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大時代 檢視未來醫療發展(三)

天峯醫生 | 2025-01-02

繼談及一「醫療平等」、二「醫療科技急速發展」、三「環境、社會與管治」,以及四「數字轉型」之外,德勤(Deloitte)在其「2022年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中,還有提及第五和第六項被視為「新冠疫情」後塑造未來醫療發展的主要議題。

第五方面是「精神健康」的推動。報告指出COVID-19把精神和行為健康推上了政治層面:一方面疫情令更多人察覺到民眾精神和行為健康的普及和重要性,但同時暴露了全球很多地方其實無法提供及時、有質素、負擔得起的精神健康服務。預計在2030年前,全球在應對心理疾病的每年成本,將超過6兆美元……

事實上,一直以來大眾對精神健康問題認識不足,甚至因其被污名化而望而生畏。同時,亦可能因其牽涉範圍太大太複雜,在貧窮社區固然被視為不可理喻,但即使在富裕世界,亦因精神健康問題與許多不同社會問題千絲萬縷而卻步,更不願投入太多資源。但在新冠肆虐下,世界不得不面對疫情帶來的精神和行為健康問題,這包括患者因病而併發的症狀,也包括無數因防疫設施和社會壓力下引致的現象。

在新冠肆虐後,世界不得不面對疫情帶來的精神和行為健康問題,包括患者因病而併發的症狀。

無奈的是,無論貧窮社區或富裕世界,在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方面,原來同樣顯得那麼無能為力。即使在疫情過後,世界仍然為未能解決社會對精神健康服務質和量的需求而飽受困擾。

故此,在新冠疫情後,可能是推進精神健康發展前所未有的一大契機,可行方法可歸納成三方面。

首先希望藉此繼續提升社會、不同機構、政治和政府對精神健康的理解和重視。其次是始終精神問題相當複雜,背後往往並不單純醫療問題。除了醫護系統,還需要不同界別,包括政府不同部門、醫療照顧服務提供者、企業公司、社群組織、學術機構、病患權益,甚至保險業等的互相協作,共同打造一個精神健康的生態系統,透過合作行動、投資倡議地支援需要精神健康服務的人士,也同時透過關懷和評估,協助公司、學校,或團體照顧員工、學生或身邊人士的心理需要。最後透過數字化和醫療發展,希望長遠減低精神健康成本,亦增加大眾對數位化精神健康服務方案的信任。

「重新構想」醫療板塊

至於第六方面,重新構建公共衞生。除了精神健康,新冠疫情更能引起人們對醫療服務固有壓力的關注,這為「重新構想」醫療服務板塊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機會。報告一方面建議醫療服務,尤其公共衞生系統藉此機會轉型得更加以人為本和包容,亦要為未來改變做好準備;另方面報告亦建議公共和私人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和新的投資來源。醫療服務結果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住房、社福和教育,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共同努力,亦需具有多樣化技能人才,還需要採取重大步驟來實現醫療行業數位化。

新冠疫情暴露了世界各地,包括先進地區,醫療系統面對大流行的脆弱。尤其隨住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愈來愈多,單靠公營醫院絕對不足以應付社會整體醫療服務需求。就如上文提及的精神健康一樣,今天也許亦是公共衞生蛻變的良機。

公共衞生自然離不開基層醫療,就如政府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所言,基層醫療是個人及家庭在持續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為市民在居住及工作的社區提供便捷、全面、連貫、協調及以人為中心的護理。完善及全面的基層醫療系統,能在社區層面管理、維持及提升市民健康,是醫療服務最關鍵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提倡小病在社區和一站式治理,既提升市民控制慢性疾病的成效,亦減少市民對第二層和第三層專科醫療服務的不必要需求。

藍圖希望透過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理,從而達到改善市民整體健康、提供連貫全面醫療服務、建立可持續醫療系統願景。提倡小病在社區和一站式治理,既能提升市民控制慢性疾病成效,亦減少市民對第二層和第三層專科醫療服務的不必要需求。這些改變無疑適時有助於提高香港整體公共衞生的可持續和健康平等發展。

總括而言,醫療問題大抵並不新鮮,但未來醫療發展卻充滿挑戰。要應對問題需要更大膽面對和創新,亦需要更多的協作和關懷。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續談醫療科技發展,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