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莫懼地震搖 健康防護全攻略

地震的威力能在瞬間改變旅途風景。今年3月,緬甸7.7級強震震驚全球,建築嚴重受損,鄰近泰國旅遊熱點亦受波及;與此同時,日本氣象廳警告,南海海槽大地震機率升至80%,中國駐日使館呼籲旅客警惕。
從日本京都到印尼峇里,許多港人喜愛的旅遊地均位於地震活躍帶。強震雖不常見,其健康影響卻不容忽視,了解地震防護與災後健康管理,是旅途安全的關鍵。
出發前的健康準備,是旅途面對天災風險的第一道防線。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應攜帶足夠處方藥物,覆蓋行程並另加一至兩周,以防地震等災害中斷供應。藥物宜放進防水小包,置於隨身行李以減少遺失機會,同時附上一張寫有緊急聯絡人、病歷摘要、血型的卡片,方便在醫療急救時節省寶貴時間。長者或行動不便者可帶備手杖,降低跌倒風險。
一個輕便的應急包是旅途「護身符」,應載有基本急救必需品如消毒酒精、紗布、膠布、止痛藥及個人藥物(如哮喘吸入器、心臟病患者的硝酸甘油等等);此外,應考慮帶上抗菌搓手液、口罩、少量瓶裝水與乾糧。有研究顯示,地震後灰塵可引發呼吸道不適,佩戴口罩可阻隔粉塵;瓶裝水則有助避免飲用受污染水源,降低患上腸胃疾病的風險。
趴下掩護穩住
地震發生時,正確的應對能顯著降低受傷風險。醫學報告指出,地震中最常見的傷害來自掉落物,例如玻璃碎片或書架,不幸被擊中有可能導致頭部創傷或骨折。
若身處室內,應立即採取「趴下、掩護、穩住」(Drop, Cover, Hold On)的三步原則,迅速蹲下,躲到堅固的桌子下,用雙手護住頭部和頸部;若附近無掩護物,可貼近內牆蹲下,遠離窗戶和吊燈,切勿急於跑出建築物,因為樓梯間或門口可能因人群擁擠,增加摔倒或被踩踏風險。
行動不便者(如長者、輪椅使用者)若無法蹲下,可留在座位上,用枕頭、手臂或軟物(如背包)保護頭部和頸部;使用輪椅者應鎖定輪子,避免滑動導致摔傷。以上就是輪椅使用者的地震應對三步「鎖轆、掩護、穩住」(Lock, Cover, Hold On)口訣。預訂住宿時,可要求低層房間或就近無障礙設施,方便緊急撤離。
優先飲瓶裝水
若身處室外,健康風險同樣存在。地震可能致大廈外牆剝落或電線掉落,引發割傷或電擊。大家應迅速移到空曠地帶,遠離高樓與電線杆,蹲下護頭。有哮喘或心臟病的旅客需隨身帶藥,戶外粉塵與緊張可能誘發症狀,可在感到不適時立即使用應急藥;此外,避免劇烈奔跑以免加重心肺負擔,穩定步伐更安全。
地震後環境暗藏危機,如漏電或燃氣洩漏可能引發燒傷或中毒。返回酒店時,勿觸碰裸露電線,檢查燃氣異味;如有懷疑,立即撤離並通知當地救援人員。
水源安全是災後健康另一焦點。地震可能破壞供水系統,導致飲用水受污染,增加腸胃相關感染風險。應優先飲用瓶裝水,避免使用來源不明的水源;保持手部清潔,進食前使用抗菌搓手液,能有效降低病菌傳播機會。
沿海地區的地震需格外小心,因為強震可能引發海嘯。若在海邊感受到強烈震動,應立即步行撤往高地,步行而非駕車,能避免因道路損毀而延誤。撤離時盡可能保護雙腳,穿舒適鞋子,防止碎石及瓦礫擦傷足部。


緩解心理壓力
地震後健康風險同樣不容忽視。餘震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帶來心理和生理雙重壓力:身體方面,不時檢查是否有外傷,需特別留意細小傷口,因為地震後的環境可能充滿灰塵和細菌,增加感染風險。使用急救包中的消毒用品清潔傷口,並覆蓋乾淨紗布,若傷口出現紅腫或發熱,應盡快尋求醫療協助,以免發展成嚴重的蜂窩組織炎。
心理健康在災後同樣不容忽視。地震的突發性可能讓人感到無助,尤其身處異鄉的旅客,語言障礙和陌生環境可能加劇不安,透過深呼吸或與同行者聊天短暫緩解壓力;若情緒持續低落,應考慮聯繫當地醫療服務,許多旅遊城市設有英語熱線,提供心理支援。
地震風險難完全避免,健康防護能增強應對信心。港人熱愛探索,從都市到山林,每段旅程都值得守護。出發前檢視健康、備應急包,學會防震動作,災後注重傷口、水源與心理管理,為旅途加強保障。地震或是自然試煉,但健康安全永遠操之在手。
撰文:譚仲豪醫生
(可參考網頁例如National Geographic、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關於earthquake safety的資訊。)

[信健康] 旅途遇地震健康防護攻略,醫學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