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爆發「第五病」 遊日務必提防「蘋果臉」

譚仲豪醫生 | 2024-12-19

據報道,日本的「第五病」(當地又稱「蘋果病」、「蘋果臉」)疫情持續升溫,引起當地社會的關注。根據病例數據,東京都及周邊地區出現多宗第五病的病例,並且正進入約五、六年一度的病毒大流行周期,尤其在學校及幼兒園的傳播更顯著。

隨着假期臨近,許多香港市民計劃前往日本旅遊,了解第五病的性質及防範措施,對於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所謂「第五病」(Fifth disease),又稱作「傳染性紅斑」(Erythema infectiosum),其主要病原體為「人類細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這是一種小型的單鏈DNA病毒。該病首次於1975年發現,並在隨後幾十年內逐漸被認識。

飛沫傳播

第五病名字源於兒童最常見五種傳染性皮疹病中的排名,包括麻疹、德國麻疹、水痘和玫瑰疹,而B19病毒引起的感染,就是這傳染病系列的「第五名兄弟」。雖任何年齡層人士都可能受到影響,但該病在學齡前的兒童最為常見。根據研究,只有約20%感染者出現明顯症狀,這意味着許多感染者可在不知情情況下具傳染性。

細小病毒B19最常經口鼻分泌及血液,以直接接觸和飛沫傳播形式傳播。第五病潛伏期通常為4至21天,這段時間內感染者可能沒任何明顯症狀,卻已經具有相當的傳染性(即是感染後的症狀可延遲至完成旅程回港後的兩至三星期出現)。當感染者開始出現不適時,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可能出現特徵性的紅色皮疹。

主要症狀包括紅色皮疹,通常首先出現在面頰上,因此被日本媒體俗稱「蘋果臉」,或被醫護人員正式稱為「摑臉症候群」(Slapped cheek syndrome)。這種紅疹在幾天後擴展至身體其他部位,形成網狀皮疹。除了皮疹外,患者還可能出現輕微發燒、頭痛及流鼻涕等類感冒症狀。通常病情在病發後的7至10天自行緩解,而對於擁有正常免疫力的成年人而言,表面症狀可能相對較為輕微,未必一定出現「蘋果臉」。

「蘋果病」主要症狀包括長出紅色皮疹,通常首先出現在面頰上。

儘管第五病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自限性的,但對於某些高危群體來說,卻可能帶來嚴重健康後果。高危人士包括孕婦、免疫系統較弱患者,以及患有其他血液疾病的人士。孕婦感染第五病後,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胎兒造成嚴重影響,卻仍有可能引發流產、胎兒水腫(Hydrops)或胎兒貧血等併發症。因此,這類人群在疫情期間需格外謹慎。

由於日本一向是香港市民的旅遊熱點,而至今細小病毒B19並沒有相應的疫苗,病毒亦沒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及治療方案,所以了解如何防範第五病至關重要。首先,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勤洗手、避免用手觸摸面部,尤其在接觸公共場所後。其次,面對人群時,應盡量避免與出現病徵的人士接觸,並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戴上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雖然由B19病毒引起的感染相對輕微,但由於一般市民未必能分辨皮疹是由哪種病因引起,有些病毒感染甚至具更大傳染性,例如本年早前提及的麻疹感染。因此,在旅遊期間直至回港後的兩三星期內,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發燒、皮疹等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並盡量避免與他人接觸,以防止進一步傳播。就醫時,亦最好告知醫生有關旅遊史,這可幫助醫生判斷感染的可能性。

高發地點

此外,家長們應加強對孩子的健康教育,提醒他們在學校或其他活動中,避免與有明顯皮疹的同學過於親密接觸。適當的健康知識可幫助減少感染機會,讓家庭成員在旅遊期間及返港後保持健康。

在公共衞生方面,學校和幼兒園作為第五病的可能高發地點,應該預先制定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當發現有學生確診第五病及類似病毒感染時,應立即通知家長,並要求該名學生暫時留在家中,避免與其他學生接觸,以減少傳播風險。此外,學校應定期進行環境消毒,特別是教室、遊樂場和公共設施等高接觸區域,藉以消滅潛在的病毒傳播。透過這些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在校園內的傳播機會,保障學生的健康安全。

聖誕新年將至,謹在此預祝各位讀者聖誕快樂、新年進步、身心健康。

www.hkcfp.org.hk

撰文:譚仲豪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如何防範「蘋果病」,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