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另類精神煩惱 提防「節日後症候群」侵擾

2025年2月只有短短28天,節慶卻接踵而至,例如春節、立春、元宵節和情人節等喜慶;不過,美國新任總統甫就職,便發出一連串「顛覆」傳統的行政措施,使人們聯想到乙巳蛇年的春天,將是「新世代」的開始。無論是喜是憂,「一年之計在於春」的中國傳統老話始終不變。西方亦有類似的語句:「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大家必須積極籌劃未來,應對變化莫測新時局,以爭取最大自身利益。
此外,在一連節日後,必須提防「節日後症候群」,免得精神狀況大受困擾。
有些人抱着截然不同的態度,認為世界萬變,只要順應潮流,便可安身立命,何需苦苦思考、預測及作出可能全無用處的準備。這「以不變應萬變」心態,本是無可厚非。這種「闊佬懶理」的人生態度,有點趨近「阿Q精神」,詩意一點說是「春眠不覺曉」,回歸現實,應該屬於一般人認為春天給人的精神煩惱──春困。
就着筆者在精神健康服務界工作多年的經驗,香港市民度過一個較長假期後,在恢復平常生活節奏時,部分人或會偶然出現「節日後遺症」。具體情況是當事人在假日節慶後,於身心兩方面產生失衡現象:對本來的工作和責任萌生抗拒,嚴重者會有情緒問題,甚至出現焦慮和抑鬱。
過度盡情尋歡作樂
慶祝節日,人們大多抱着興奮心情,希望盡情尋歡作樂,同時長假在即,不用上班和上學,身心自然放鬆。如果有人興猶未盡,在重回工作時,若未能及時收拾心情,便容易產生適應性困難,尤其產生身體不適,更會加重精神萎靡程度。
由於過年過節,大部分人都把平日單調枯燥的工作拋諸腦後,通宵達旦享受放假的自由,呼朋喚友,四處串門子拜年;觀賞煙花和花車滙演,流連忘返;歡度情人節燭光晚餐,杯盤狼藉,他們的休息睡眠時間便七除八扣。另外,在節日裏,很多人都會盡情吃喝玩樂,肚滿腸肥,顛倒時序,消化不良。如此下去,這種節日的生活模式,便和正常生活習慣大相逕庭,違反自然規律,如果不能適時「撥亂反正」,不同程度的精神恍惚,渾渾噩噩情形,便見諸於辦公室和學校課室中。
放假前閒置的工作堆積如山,如今卻精神不能集中,頭昏腦脹,當然十分令人心煩意亂,脾氣暴躁,把怒氣向別人發洩。
如何減低負面影響?
這種症狀不是香港人獨有,在很多商業發達、經濟蓬勃地區都有類似情形,人們泛稱為「假期/節日後症候群」(Post-holiday syndrome),典型症狀:慵懶倦怠、腸胃不適、食慾不振、無精打采、難以入睡、精神渙散和筋骨酸軟等。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現代先進社會市民的普遍心態,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也不必介懷,因絕大部分人都會以不同速度恢復過來。僱主和老師應該酌情處理,分別給僱員和學生較大空間去回復正常工作要求,因為欲速則不達,勉強反而不美。

作為打工仔和莘莘學子,要怎樣減低「節日症候群」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享樂要有節制,切勿過度放縱,不要貪戀玩樂,連夜不眠,尤其在復工與復課前,盡量回歸平常的起居飲食秩序,收拾心情,好好準備再為生活打拼。如果行有餘力,則可作適量有氧運動,並選擇在郊外走走,親近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享受陽光,以調節身心,冀能盡早回復工作狀態。
究竟「假期後症候群」要不要延醫診治?這視乎個別情況而定。若然上文所列舉的症狀纏綿不去,甚至有點變本加厲,持續超過兩星期,就需要考慮向有關專業人士求助。香港處於亞熱帶地區,每年冬去春來,由乾燥轉為潮濕,乍暖還寒,病菌活躍,人們身心不順,疾病叢生,是為「春困」。就筆者的臨床經驗,在冬春交接期間,香港市民因心緒不寧,焦慮抑鬱,前來求醫問診者增多,有點像北歐諸國「冬季憂鬱症」;因季節影響而出現的情緒困擾,或可統稱為「季節性情感障礙」(SAD,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天氣對人類情緒帶來影響是不爭事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差距可以相當大。無論如何,我們要留意天氣劇變,切忌掉以輕心。地球暖化,天氣走向兩極化,以舊經驗去預測天氣,經常出錯。近日天氣和煦,有如初夏,但大家不要大意,勿急於把寒衣入櫳,因「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倒春寒」溫度使人很難受;「春寒料峭」也使人瑟縮,容易生病,陷入精神幽谷。要解決春天的煩惱,必須謹慎保重身心!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提防節日後症候群,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