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科梫木毒素引發 吃蜂蜜致「狂蜜病中毒」

譚仲豪醫生 | 2025-01-16

隨着健康意識提升,不少市民喜愛選擇天然食品,包括蜂蜜。然而,消費者在選擇蜂蜜產品時,必須謹慎對待一類被歸納為「狂蜜」(Mad Honey)的特殊產品。雖然這種蜂蜜在某些地區被視作保健品,但其潛在中毒風險卻不容忽視。

「狂蜜病中毒」(Mad Honey Poisoning)這一醫學名詞或許對許多香港市民來說仍然陌生,而全球各地的中毒案例卻層出不窮。

土耳其是狂蜜中毒的高發區,當地醫療文獻記載了大量因食用狂蜜而導致的中毒事件,屬於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公共健康問題。

「狂蜜」是指那些含有「梫木毒素」(Grayanotoxin)的蜂蜜,主要由蜜蜂從特定植物的花蜜採集而來,這些植物包括杜鵑花科(Ericaceae)植物(包括杜鵑花等多個品種)。由於這種毒素在蜜蜂把花蜜轉化蜂蜜的過程中,無法被剔除,因此蜂蜜便會含有梫木毒素。研究顯示,由於地道的花卉品種關係,某些地區,例如印度、尼泊爾(或稱為「喜馬拉雅山一帶」)和土耳其黑海地區生產的蜂蜜,可能含有較高濃度的梫木毒素。

「狂蜜」主要由蜜蜂從特定植物的花蜜採集而來,這些植物包括杜鵑花科植物。

狂蜜的使用在古希臘時期已有記載,並且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其足跡。此類蜂蜜有時不會誇張地稱作「狂蜜」,有可能被形容為「杜鵑花蜜」 (Azalea/Rhododendron Honey),亦可能籠統地稱為「野花蜜」(Wildflower Honey)。

在一些國家如土耳其及尼泊爾等,狂蜜被當地人視作一種另類傳統療法,經常用作偏方治療高血壓、消化不良等問題。這使得它在一些地區常常使用,儘管其聲稱的療效從未有正式循證醫學支持。

然而,從現代醫學研究得知,梫木毒素會干擾細胞的鈉離子通道,影響神經和肌肉功能,對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所以當人們食用狂蜜後不久,可能出現一系列中毒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頭暈、虛弱、過度出汗、四肢麻木和唾液分泌增多等。在一些嚴重情況下,患者可能出現低血壓、心率過慢或休克等危及生命情況。

香港案例誤食

根據醫學病例報告,中毒情況常因誤食狂蜜而發生。本地而言,最近衞生署的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了一些疑似狂蜜中毒病例。

一名57歲男性在去年11月29日食用朋友從尼泊爾帶回的蜂蜜後,約3小時出現頭暈和昏厥,最終被送往醫院,初步診斷為梫木毒素中毒,幸好經過治療後情況穩定。

過往本港有不少市民誤吃由高危地區帶回來的蜂蜜,引致「狂蜜病中毒」。

此外,去年10月,一名44歲女子從尼泊爾帶回蜂蜜,食用半小時後出現心律下跌和低血壓,臨床診斷亦為狂蜜病中毒,檢測證實蜂蜜和尿液樣本均含有梫木毒素。

治療方面,通常需要根據狂蜜中毒患者之症狀對症治療。對於出現心動過緩和低血壓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阿托品」等藥物緩解症狀。在嚴重情況下,甚至需要使用臨時起搏器維持心臟的正常功能。這些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患者狀況,但最根本的預防措施,依然是避免食用含有梫木毒素的蜂蜜。

這類案例突顯了狂蜜病中毒的潛在危險性。雖然目前香港的狂蜜病中毒案例相對較少,但隨着國際旅行的增加,這種中毒情況風險不容忽視。

此外,隨着網購普及,市場上出現各種各樣的蜂蜜產品。研究曾指出,除杜鵑花科蜜糖外,其他部位均含有梫木毒素。對此,與杜鵑花科相關產品,例如北美的土著草本茶「拉布拉多茶」(Labrador Tea),由於含有杜鵑花科植物成份,因而含有梫木毒素,大量飲用這類茶後,可能產生類似狂蜜引起的不適。在選購蜜糖或花茶時,應謹慎留意其中的植物成份。

高危地區產品

狂蜜味道通常帶苦澀,且可能因梫木毒素在喉嚨產生灼燒感。消費者在選購蜂蜜時,應注意它的味道,避免購買味道異常產品。此外,選擇可靠來源或養蜂場購買蜂蜜至關重要,以確保所購買產品安全無害。衞生防護中心特別呼籲市民注意來自印度、尼泊爾及土耳其黑海地區的蜂蜜,因為這些地區的蜂蜜曾涉及梫木毒素中毒案例。

www.hkcfp.org.hk

撰文 : 譚仲豪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淺談「狂蜜病中毒」,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