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 有跡可尋

40歲的 Edwin事業有成,卻不時被小毛病困擾,例如莫名疲憊,長期便秘,太太偶爾投訴他睡覺時會「夢遊」揮動手腳;Edwin自忖與工作壓力、不良飲食習慣有關。直到一次吃飯,他發現手握餐具時不自覺地輕微震顫,故決心求醫。醫生推斷,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小毛病」,可能是早發性柏金遜症的徵兆。
原來在本港約1.2萬名柏金遜症患者中,約兩成早於50歲前發病。此病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無法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肌肉控制功能受損。大部分個案成因不明,但普遍認為年齡增長、男性、抑鬱症為風險因素,少部分個案與遺傳有關;而腦部曾受創傷、中風,或曾接觸一氧化碳等毒素,都可能誘發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患者較明顯的徵狀包括四大動作功能障礙:身體於靜止時顫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和平衡困難。然而,近年許多研究指出,在身體出現徵狀的10至20年前,或已顯現一些「隱形」先兆:嗅覺失靈是最早期先兆之一,患者的嗅覺會變得遲鈍。
由於多巴胺同時影響情緒,患者會持續出現不明原因的情緒低落,對平常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此外,睡眠障礙亦是重要先兆,例如容易發噩夢、手腳隨夢境郁動,即醫學上所指的「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亦發現,早期柏金遜症患者普遍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衡,導致大便變硬,須用力排便並可能感到排便不清,逐漸演變成長期且嚴重的便秘。
由於徵狀與其他疾病相似,醫生或會採用腦部掃描、大腸鏡等檢查以作區別。治療上主要以藥物補充多巴胺,配合物理治療和調整生活習慣,延緩柏金遜患者病情惡化。
作者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
[信健康] 如何識別柏金遜症,醫健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