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除顫器 降猝死風險

陳杰醫生 | 2025-08-20

植入式心臟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一種用於監測和治療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植入式心臟電子儀器,主要預防心源性猝死。ICD能全天候持續自動監測患者的心律,並可於偵測到危險的心律失常時自動進行治療:包括心搏過緩時進行心臟起搏、室性心搏過速(VT),或心室顫動(VF)時進行抗心搏過速起搏(ATP)以及電擊除顫。

心源性猝死高危的患者,可能需要預防性植入心臟除顫器減低死亡風險。(網上圖片)

目前,ICD手術毋須開胸,可局部麻醉或監察麻醉下微創進行。電極植入方式主要分為3種:傳統經鎖骨下靜脈穿刺植入(Transvenous ICD,簡稱TV-ICD)、胸骨旁全皮下植入(Subcutaneous ICD,簡稱S-ICD)以及胸腔內胸骨下(血管外)植入(Extravascular ICD,簡稱EV-ICD),ICD主機則於胸部皮下植入。

ICD的適應症主要分為一級和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適用於未曾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但屬於心源性猝死高危的患者。例如缺血性心肌病或擴張性心肌病、合併心臟衰竭、左心室功能下降,或某些遺傳性心肌病、遺傳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預防性植入ICD以減低猝死風險。

二級預防則適用於曾經發生過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驟停後成功復甦的患者。這類患者未來再次發生猝死的風險極高,而ICD能夠顯著降低死亡率;研究顯示,ICD可將心源性猝死風險相對減低約兩至三成。

傳統經靜脈植入ICD(TV-ICD)功能最全面,可提供起搏功能,但電極導線相關的長遠併發症比較高。皮下植ICD適合不需要起搏功能的患者,可減低電極導線相關的併發症。血管外ICD則可能成為未來的新選擇,可以提供抗心搏過速起搏和除顫功能、亦不需要在血管內植入電極。ICD的選擇需綜合考慮年齡、心臟功能、患者的起搏需要以及併發症風險等因素,並與心臟科醫生詳細討論,才能度身訂製個人化治療方案。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植入心臟除顫器減猝死,專科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