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兼治類風濕關節炎 水陸復康運動緩解病症走出孤獨

回首二十年前,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的痊癒希望可說十分渺茫,不受控制炎症逐漸侵襲全身關節,最終患者很大機會需面對關節變形、行動不便,甚至殘障。當中慢性疼痛、疲累、活動能力受限等因素,亦可能使患者從社交網絡中「離線」,逐漸遠離外界而變得孤立。
時至今天,隨着診斷、治療技術進步,只要早發現、早治療,並配合水陸復康運動,即使面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症狀也可受控及有望停藥,同時重投社交,繼續活出豐盛人生。
類風濕關節炎屬於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疾病,因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錯誤攻擊身體組織,有機會破壞全身多個關節,嚴重影響活動能力。由於其早期症狀容易與退化性關節炎混淆,患者甚至會以為手腳痛只是日積月累的勞損所致,因而未有及時正視問題的根源。
關節炎可分為非炎症性及發炎性,前者主要是老化及勞損引起,患處會有輕微腫脹,較少出現發紅、發熱情況,而且一般發生在手部近端及遠端指間關節。如出現晨僵(即睡醒時關節甚至全身僵硬不靈活,慢慢活動後會逐漸緩解),一般持續約5至10分鐘。至於發炎性關節炎,成因包括代謝問題、自身免疫疾病或感染,患處會出現紅、腫、熱、痛情況,多發於手腕、掌指關節之間及近端指間關節等,一旦出現晨僵,可持續1小時。
驗血配合造影檢查精準診斷
若要找出患者的病因,診斷必須全面及精準,包括問診、驗血及掃描。醫生了解患者的病徵及病歷後,一般安排驗血檢測自身免疫抗體,例如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抗核因子等;驗血結果亦會顯示發炎指數水平,包括紅血球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都是重要的臨床參考指標。可是,單靠驗血未必得到準確斷症,例如類風濕因子的檢測特異性有一定局限,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或難以對症下藥。
外國曾有研究追蹤未確診而已出現類風濕關節炎症狀的患者,除一般身體檢查、驗血及X光外,亦為他們進行超聲波檢查。研究結果顯示,患者一年後的最終疾病診斷結果,與超聲波結果合併時,能更有效分辨出類風濕關節炎。可見如有需要的話,醫生亦有機會安排進行造影檢查以獲得更準確診斷。
病情受控免一世用藥
以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招數」極為有限,主要以傳統抗風濕藥物或消炎止痛藥控制病情,然而療效未必理想,患者可能於確診數年內已失去工作能力,人生陷入困境。
幸而,現時的治療已做到標本兼治,一般可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標,減少關節疼痛等發炎症狀,同時以抗風濕藥,包括傳統的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或較新型的注射式(如抗TNF、抗IL-6、抗B細胞、抗CTLA-4 T細胞)或口服式(如JAK抑制劑)生物製劑治本,控制發炎源頭,減少骨關節受侵蝕、變形影響,甚至當病情持續好轉,患者的疾病可以緩解,有望可在醫生的監察下停藥(Drug free remission)。
在這個治理風濕科疾病旅途上,患者必須認識共病這個概念,因為當人體免疫系統出錯後,受攻擊地方遠不止於關節,例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容易因炎症影響骨質密度,引發骨質疏鬆問題;研究亦已證實類風濕關節炎可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因此患者必須持續監察三高水平,預防心血管併發症問題。
復康運動助重獲健康
類風濕關節炎帶來的症狀,大大限制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產生強烈疲累感,或漸漸脫離社交圈子,孤獨感陡然而生,結果生理問題進而演變成心理負擔。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除要為患者安排有效的治療外,亦希望為患者建立與同路人的社交圈子,讓他們在抗病路上不孤單,其中,水陸物理治療便可收一石二鳥之效。

養和山村義工隊於本月中舉行善舉「健步樂行獻愛心」,成功為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籌得50萬,以資助患者進行水療及物理治療,提升關節活動能力及靈活度,特別是水療,水中浮力有助減少運動時的關節負擔,亦有助肌力及核心肌群訓練等。更重要的是,透過以小組形式進行運動,患者之間會築起強大的互助網絡,遠離孤獨一人的負面情緒。總括而言,現時醫學界對抗類風濕關節炎的道路,與從前已不再同日而語,從過去患者可能要面對終生吃藥,甚至傷殘的暗淡前路,到現今只要有合適治療和復康,患者仍可活出精采人生。

撰文:李家榮醫生_養和風濕病科中心主任、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水陸兼治類風濕關節炎,專家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