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止痛藥 致腸胃潰瘍

上個月跟大家分享過消炎止痛藥對肝臟可能造成的影響,雖然可大可小,但絕大部分情況對身體不會有大傷害,若抽血時發現,只要停藥就可以復元了。
但是除了肝臟,消炎止痛藥更常出現的副作用是消化道潰瘍,可以導致腹痛、貧血或腸胃破穿。要注意的是,不只是胃,大腸和小腸一樣會受到傷害。
在幽門螺旋桿菌以外,消炎止痛藥是消化性潰瘍的最大原因。消炎止痛藥影響前列腺素,導致胃部胃酸分泌、黏液分泌和胃部黏膜的修復失衡,增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機會;除此之外,消炎止痛藥若接觸到腸胃黏膜,會直接破壞黏膜,引發炎症,並局部減少血液循環,削弱黏膜自我修復的能力。胃部和腸道每天接觸不同食物和化學物質,腸道裏面亦有無數細菌,產生不少有害的化合物;若果腸胃自我修復機制減弱,黏膜復原速度比不上受損速度,潰瘍就會形成。進食消炎止痛藥的份量愈大,時間愈長,產生併發症的機會就愈大。潰瘍可以引發疼痛、慢性出血或營養流失,嚴重者導致腸胃破穿,長期者則可形成腸道永久收窄,造成腸塞。
小腸和大腸因消炎止痛藥引起的病變較為罕見,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則比較常見,因為照胃鏡較為普遍,而潰瘍出現最常見的地方亦是胃部和十二指腸。如果要診斷小腸的潰瘍,需要使用膠囊攝錄內視鏡或比較繁複的小腸內窺鏡。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可以透過質子泵抑制劑降低胃酸,減少病發和治療,相對比較簡單;小腸潰瘍則需要使用特別藥物,最佳方法還是減少使用消炎止痛藥。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消炎止痛藥的副作用,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