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灣區醫療融合(三)

黃偉基醫生 | 2025-07-30

上兩篇文章提到兩地醫生培訓及註冊制度之不同,同時間,兩地政府積極提高醫生的兼容性。那麼,兩地醫院有什麼不同呢?

香港公立醫院屬醫管局管理,根據法例由政府成立,全資由政府擁有,收費基本上是全世界最低廉,政府提供大量補貼,同時提供先進醫療、藥物、檢查及手術,除了住院服務,也提供專科門診;衞生署主要做宏觀的健康工作,包括推廣、學生健康篩查、疫苗注射、傳染病管理、數據統計、緊急危機管理、社會衞生及胸肺診所等等,和醫院管理局相輔相成。

由於「性價比」高,90%香港市民使用醫管局服務,加上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人口老化,慢性病多,供求失去平衡,輪候時間長;另外,醫療通通脹嚴重,政府提供大量補貼代表用了一定程度的儲備或稅收。

至於香港的私立醫院,收費完全自主。由於沒補貼,病人完全自費,或透過商業保險對沖。價錢當然昂貴,不是普通市民能負擔。相對公立醫院,沒輪候問題,醫治環境較為舒適,也可以選擇自己信任的醫生,根據自己的日程處理病況,彈性較高。

內地醫院分為公立(人民醫院)和民營(私營醫院)。醫院根據設備、規模、科室(例如兒科、內科等)及營運系統,經衞生局考核成為不同級數,以三甲為最高級。

公立醫院收費以政府作出標準,不能隨便改變。市民透過社保來對銷費用,和香港不同,內地市民就算有社保也要支付大約兩至三成開銷。另外,由於主要是醫院才可以用社保,市民很少去診所治療。

民營醫院有私立和公立部分,公立部分可以用社保;私立部分在衞生局核准下,可以設定收費。所以一般民營醫院的私立部較公立部舒適優越,但私立部不可以用社保報銷,這與香港的私家醫院相似,除自費外也可以使用商業保險。

內地不論公立醫院或民營醫院,除了對所有醫療程序、器械及醫護人員有定期考核,各單位也要對部門的收入及支出負責。社保使用者在完成診療後,醫院才向政府收取開支,這筆費用根據政府的計算方法,未必完全抵消所有開支,即若管理不善有機會做一個蝕一個。這和香港的制度很不同,香港的公立醫院根據撥款來決定服務,所以沒超支情況。

醫療通脹不論在內地和香港都很嚴重,兩地政府遇着同一個問題:社保開銷愈來愈大,所以在手術、設備、藥物等方面都嚴格限制成本。

至於醫療成本高漲如何成為大灣區醫療融合的契機,下一篇再談。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續談大灣區醫療通脹,醫策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