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之一
年輕時參加親友的婚禮,會想到自己的該怎樣辦。婚後把目標放在兒子婚禮上。年長後想的是什麼?下半生參加的禮儀當以白事較多,因工作關係,致悼詞或參與扶靈也不少。早前有位昔日的手術室護士同事離世,她是首批的麻醉科護士,勤奮好學,做事一絲不苟,受各麻醉科醫生尊重和愛戴;可惜因疫情關係我未能到場弔唁,只能在心中懷念及向至親慰問!最近也有同班醫科同學離世。我想這也是合適時機,為自己做好準備。
前世記憶
西方演化心理學有個「恐懼管理理論」,發現人的動力、自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都源自對死亡的恐懼,追求生命的意義能減少對死亡的憂慮。這西方理論推出只有半世紀,但和西藏人自出娘胎就要為自己死亡作準備,才能珍惜生命的想法接近。佛教講輪迴轉世,與世俗人或許有不同考慮。但世俗人為減輕對死亡憂慮,亦有前世今生及投胎的講法。
念醫時曾為這些輪迴、前世記憶或瀕死體驗和預示來生着迷,讀過預言家艾德格・凱西關於輪迴的書,及透過催眠認識前世的報道。這興趣可能源於曾被催眠之原因吧,但作為醫生,我始終對輪迴轉世這方面的報道抱極懷疑態度。
當今科研讓人知道記憶是多麼的不可靠,這些要催眠才能得到的記憶,是真的、想像的、道聽途說的,還是混淆了記憶來源,不易得知。
直至近二十年興起生死教育,要認真認識死亡時,才讀過由精神科醫生及其他學者關於前世記憶的文章,和心臟科醫生對瀕死經驗的研究。從榮格的集體意識概念開始,精神料醫生從來就有興趣研究人的意識。研究近年已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進行,美國維珍尼亞大學醫學院亦設專項研究室,例如怎去評估有前世記憶者會否混淆記憶來源,進行核實是否真有記憶事情時,又會先把所有記憶詳盡記錄下來,核實方法亦包括探索有前世記憶者是否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資訊,所以有好些文章已列入醫學文獻領域,去年更有首篇範籌界定回顧(scoping review)。這些文獻以案例為主,並以亞洲及兒童居多,多數3歲左右出現,而且不牽涉催眠。內容可能是些非比尋常行為,例如具特別技能,或因前世死亡方式而形成對某些事物地方害怕,或記憶起前世住過的地方等,大概7至9歲左右就會開始淡忘。
範籌界定回顧,就是為研究這些案例定下標準方法,排除雜訊!待累積更多可靠性高案例時,才更容易總結出結論來!我對此還是持有待證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