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糭子難消化?

端午節即將來臨,相信大家都會準備一些應節食品,糭子是必不可少。無論甜糭還是鹹糭,大家最喜歡哪一種呢?
許多人認為糭子難以消化,而其升糖指數又較高,因此不宜過量食用,這似乎有些矛盾;因為升糖速度快,是否意味着消化速度也快呢?背後究竟有什麼科學原理?
糭子的主要成份是糯米,這種米的支鏈澱粉(amylopectin)含量較高;相比之下,普通米飯則含有較多的直鏈澱粉(amylose)。澱粉是由葡萄糖單體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其不同的結構組合,造就了直鏈澱粉與支鏈澱粉的區別。負責消化澱粉的主要是唾液與胰臟中分泌的澱粉酶,由於糯米中的支鏈澱粉含量較高,直鏈部分能迅速被澱粉酶分解,因此其升糖速度較快;然而,剩餘的支鏈結構則較難被分解,這便導致了糭子難以消化的情況。此外,糭子的配料多為油脂含量較高的肥肉,還常搭配鹹蛋黃,這樣的油脂會減慢消化過程,容易造成飽脹感。
另外,糭子缺乏膳食纖維,而膳食纖維對腸胃蠕動有重要作用。缺乏纖維會導致腸胃蠕動減慢,進一步增加消化困難。因此,每次食用糭子應該適量,特別是把其作為晚餐時,更要避免一次吃下整隻;若能搭配一些蔬菜,不僅能增加飽腹感,還能促進腸胃蠕動與消化。

傳統上,許多人習慣邊吃糭邊喝茶,認為茶可以解膩,其實茶中的茶多酚,會抑制鐵的吸收及蛋白質分解酶的活性。茶多酚會與蛋白質結合,影響消化效率。如果搭配冷飲,還可能降低胃的溫度,使胃部蠕動變慢,甚至導致脹氣;因此,溫水是最理想的搭配。
以上是食用糭子時需要注意的事項,祝大家端午節愉快!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食用糭子應注事項,醫生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