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己謀
上周五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行兇者之後並沒有逃離現場,馬上被制服逮捕。所以,「是誰人下的手?」應該沒有疑問。他為什麼那樣做,卻值得深究。
根據日本媒體報道,兇手表白說他的母親過度沉迷某宗教,包括向教會貢獻了大量捐款,以致最終被宣布破產,他因而對該宗教團體十分痛恨。同時他覺得安倍晉三跟那個團體關係密切,遂遷怒安倍而動殺機。
一般來說,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那不單單是每一種宗教自詡「正當」的立論依據,更是賴以生存的護身符。因為如果信眾堅信教義是「好」的,乖乖地聽教會的說話,身體力行,冥冥中就會得到保佑庇蔭,那麼,他們這方面全體之功,無形中可以令整個宗教團體的組織鞏固下來,從而得以延續下去。
每一個宗教必然有它的戒律,那屬規條,為的是用來彰顯其「正當」的本質。其中的所謂「戒」,包涵(將不善之物)「革除」的意思,但含義更廣,統括直接的指示(戒條),以及勸導(勸戒)、防備(戒備)、慎重(戒慎)等元素。
至於什麼是「正當」?什麼才算「好」?這些問題,基本上有一些源於人性的準則,但亦有不少是偏頗的、特殊的,甚至乖戾的。
有些宗教明文規定,教徒須向教會以一定的數目、或依據其財力比率,作定期金錢捐獻。那是否「自肥」?見仁見智。無論宗教的教旨說得怎麼樣天花亂墜,世間的宗教總得有世俗的考量,其中不免牽涉到金錢。在最起碼的層面,傳道者出家人也要吃飯;另一方面,維持一個教會,着着需錢。若非向信眾伸手討,支出如何應付?再者,箇中有「人」的參與,過程中有沒有人上下其手,假公濟私,就難以劃清界線了。從另一個角度看,站在教徒的立場,他也許會自動增加捐獻金額,為的是做出更「討好」之舉;這類人並不罕見。所以上述「捐款以致破產」之情,有可能會發生。
若走近一些看,不少宗教都有所謂「護短」之情,也就是不乏一些「為保障自己」而定立的規條戒律。以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猶太教)為例,奉行的《十誡》各條文之首,就強調「我是你們唯一的神,你們須遵守我定的『安息日』」。至於佛教,有所謂「五逆罪」,其中除殺父、殺母外,包括「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後者乃傾向為「自己人」着想的。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