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分娩──硬膜外麻醉

生產是人生其中一個最重要及溫馨的時刻,夫婦經歷成功懷孕,十月懷胎,終於能到達迎接自己心肝寶貝的一天。然而,生產過程中劇烈的陣痛是許多孕婦極度擔心的問題。
俗語謂「牙痛慘過大病」,坊間相信牙齒疾病引起的痛楚異常嚴重;而根據研究所得,以50分為最高的疼痛指標,牙痛只屬20分,而生產的痛楚可達30以上,可見生產陣痛有多驚人。

事實上,陣痛一般被形容為人生最痛的經歷,特別第一次生產的女士通常產程較長,又因缺乏經驗而更加緊張,可能會有更加強烈的痛感。痛楚感是一種極其複雜的主觀感覺,當中包括生理及情感的影響,文獻數據顯示,生育次數較少者、較年輕、孕前經期問題較多、曾有墮胎經歷、情緒不穩定及伴侶對懷孕有消極或漠然的態度等因素,與分娩時有更高疼痛感相關。硬膜外麻醉自1960年引入產科使用至今,仍然是最有效(沒有之一)的分娩止痛方法。
一般無痛分娩,泛指各類學名統稱為神經軸鎮痛技術的麻醉方法。當中最傳統為硬膜外麻醉(Epidural),及後發展到脊髓──硬膜外聯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及持續脊髓腔內給藥技術(Continuous intrathecal technique)等。本文將集中討論較常用的硬膜外麻醉術。
減痛效果極佳
硬膜外麻醉是透過將麻醉藥直接注射到脊髓附近稱為「硬膜外腔」的小空間,以阻擋疼痛訊號傳達大腦。麻醉科醫生會先要求產婦側身臥床,雙膝屈曲或坐在床邊上身前彎,然後經消毒,在無菌狀態下將一根細小的塑料管插入背部下方進入硬膜外腔。這根細小的塑料管會被固定在背部保留直到生產完成,醫護人員可以通過這根管子輸送藥物,並且根據需要調校藥量。在麻醉科醫生插入硬膜外針時必須盡量保持不動,麻醉藥大約15至30分鐘後會開始起作用。其緩解分娩疼痛的效果極佳,故有「無痛分娩」之稱;當然每個婦女的實際效果可以有異,並非每位都能達至完全「無痛」。
有血液凝固障礙、感染和既往重大背部手術等情況者,可能需要選擇其他止痛方案。近年,麻醉科醫生採用改良的低劑量輸注法,可減少運動神經阻滯和低血壓等副作用,使產婦能夠更容易地行走或活動,並保留子宮收縮和用力感,從而有助於在分娩第二階段將寶寶順利生出。
不少婦女對無痛分娩的風險有誤解,而2018年的考科藍文獻回顧顯示,無痛分娩並不會構成增加剖腹產危險、長期背痛及新生兒風險。回顧指出,分娩期間採用硬膜外止痛方法,可能會增加需要儀器輔助陰道分娩的風險;但深入分析自2005年後的較近代研究結果均顯示,現在已沒儀器輔助生產的風險,相信與近年麻醉技術改用現代化之低劑量輸注有關。
硬膜外麻醉十分安全,不過仍有機會引起低血壓、麻醉效果不足、頭痛、呼吸緩慢、暫時性神經損害以及非常罕見的永久性神經損害和感染等併發症,一般可以通過密切監測和相應處理得到控制和治療。
要注意的是,有部分婦女接受硬膜外麻醉後會有非感染發燒症狀,實際原因至今醫學界仍然不明,但有可能會讓產科醫生難以排除感染,造成診斷判定困難。
本港認知不足
2017年在《香港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問卷研究,訪問了2000多位公立醫院產婦,發現只有少於一半曾經對無痛分娩的概念有接觸,而約兩成曾要求無痛分娩。另外,最終只得一成有機會進行。結果顯示,產婦對無痛分娩認知普遍不夠,亦導致病人對此服務的要求偏低。而公立醫院的資源也明顯不足夠應付病人對無痛分娩的需求。

本港無痛分娩比率相比西方國家為低,如英國和美國的無痛分娩率60%,加拿大則69%,而在法國更高達83%。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衞健委)在2018年發布《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強無痛分娩的普及。在衞健委大力支持下,我國分娩鎮痛率由2018年不到10%提高到2023年的20%左右。我作為婦產科醫生及3個順產兒女的父親,親身目睹婦女生產陣痛的苦楚,太太三胎均選用無痛分娩,自己十分支持婦女有權認識及選擇安全有效的無痛分娩技術,盼望本港能盡快追隨內地步伐,增加教育及資源,使本地更多產婦能認識接受無痛分娩。
撰文: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無痛分娩,婦產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