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良醫生濫收費

早前消費者委員會對私營醫療收費進行研究,發表題為〈醫患資訊不對稱,價格欠明確〉的文章,並提出一些建議;筆者希望從「行內人」角度作一些解釋。
病人在私營醫療中「埋單」的費用,大致可分為醫院或服務提供機構的收費以及醫生的收費。在進行醫療程序或入院手術前,醫生一般會估算病人需支付的總費用,但最終的醫院收費,是根據病人所使用的服務來計算,有一定浮動性;而醫生收費浮動就更大了,如病人選擇保險公司的網絡醫生,醫生收費是依據保險公司合約,醫生無法單方面調整收費。一般網絡醫生的費用通常會被保險公司壓低,這解釋了消委會報告中提到的「住院痔瘡切除術的治療收費中位數差異達152%」的現象。此外,有些醫療機構會明確規定某些手術的醫生費用,醫生無權更改。因此,若病人想查詢醫生的收費,應首先申請批核,才能準確得知醫生會收取的費用。如病人選擇「先付款,後索償」的方式,醫生才可自行設定收取的醫生費。
而所謂的「醫療套餐」,是指私家醫院將醫生費用和醫院的收費結合成一個整體費用,通常僅適用於「駐院醫生」。但很多病人是自行尋找私家醫生,有需要時由醫生安排入院。因此,這些私家醫生通常是醫院的「到訪醫生」,而非私家醫院的駐院醫生,他們不受套餐的醫生價限制,因此不一定會按照套餐價格收費。
當前的私營醫療收費因不同的保險服務而變得更加複雜。而且醫療有別於一般消費,往往很個人化和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所謂「欠缺透明」,其實根本是沒有一個持份者可預計另一個持份者的收費,只能希望可以透過溝通減少爭拗。

作者為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醫生收費浮動大?醫療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