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睦造成心理創傷 「母親的武士」以死相逼

李維榕博士 | 2025-04-14

這個家庭從老遠的北方來到香港找我,但在半途上他們改變主意,不想來了,又覺得不好意思取消,還是在約定時間出現。我很好奇,本來找我幹什麼?怎麼途中改變主意?為什麼最後又來?

來的是一對母子,一個長相十分得體的中年婦人。她說長年受婚姻的折磨,讓孩子也不好受,現在想通了,她說:「我好,我兒子就好!」我想,既然想通了,也實在不必千里而來。

但是兒子有另一番說法。這個19歲的青年人,眉清目秀,長得十分高大。他說:「母親被治療師洗了腦!我恐怕這次一來就回不去了。」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母親怎樣被洗腦了?又怎麼一來就回不去?

絕望哭泣

據說父親本來打算一起來的,但是兒子不肯見他,最後只有母子前來。

孩子說:「從3歲開始,我就看着父母親不和。我的父親是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他在我小時候就搬到外地工作,兩地分居,我與父親很少見面。後來我與母親幾經艱辛,才說服父親讓我逃到外國讀書,由中學到大學,心中創傷一直存在。我是沒有家的人!」

孩子從小目睹父母不和,往往會挺身而出,擔任保護母親的角色。(網上圖片)

他又說:「母親始終放不下父親,無論他對她的傷害有多大,她都妥協。我媽完全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我教她一定不可任人擺布,一定要有自己的尊嚴。她就是不聽,後來我絕食,才迫使父親就範。讓我們成功出國。」

孩子已經上大學,由於母親生病回國了,兒子就跟着回來,接着就不肯回去上學。母親說是他不屑用父親的錢,他自己卻說:「我沒有把母親保護好,讓別人趁機而入!」

誰趁機而入了?

他說:「我覺得母親被心理治療洗腦了!」

哦?

轉介這個案的輔導員就坐在面前,青年人望着她繼續說下去:「每次母親與父親接受輔導回來,她都是滿懷希望;但是沒過幾天,又打回原形,變得哭哭啼啼。我看她的眼淚,由悲哀的哭,變成邪惡的哭,我真的受不了。心理治療不是讓人健康嗎?為什麼只會把母親變得更加絕望?最後還不是由我來收拾殘局?」

同生共死

原來他最害怕的,就是見到母親情緒起落。在他的下意識裏,母親的情緒最不可靠,失控起來,連他也隨着大起大跌。他的談話,死亡的陰影總是在字裏行間出現。後來才知道,他一直在警告母親說,如果這次她又情緒崩潰,他就拉着她一起去跳海,一了百了!他不停說這次可能回不去了,指的就是這個打算。相信母親亦被孩子的言談嚇驚了,所以不停向他保證:「我想通了,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不用你擔心了!」

可是,母親這些希望為孩子減壓的說話,只會讓他更加放心不下,甚至認為大人都在給他洗腦;怪不得他們在來見我途中如此猶豫。上一代的恩怨情仇,真的並非找人吐苦水就得了;因為長久生活在家庭不和的氛圍中,看着母親或父親那鬱鬱寡歡的嘴臉,孩子往往就會挺身而出,像變形金剛一樣,改變自己的形象,彌補家中缺乏的角色。

母子情懷

最常見的,就是像這青年人的例子,他取代了不能保護母親的父親,甚至要與母親同生共死。心理分析會認為這是典型的「戀母情意結」(Oedipus complex)。我的老師卻稱這些男孩為「母親的武士」,他們的使命就是為保衞母親而戰;不幸的是,他們開戰的對象通常是父親。

我問青年人:「你自己的人生尚未開始,真的打算永遠與母親為伴嗎?」

他十分乾脆地答:「我願意!」

他反問我:「為什麼不能保護母親?」

說真的,保護自己的母親怎會是問題?孩子的天性,就是保護父母。問題是,母子的情懷一旦發展到如此難分難解,孩子的自我發展便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可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形式的情意結,我覺得不斷給青年人貼標籤亦無濟於事。倒不如先去了解這個全部心思都放在母親身上的青年人,究竟還有沒有什麼其他興趣?

改變話題,才發覺這青年人的嗜好很豐富。他說喜歡作詩,而且是古詩。娓娓道來,真的很有心得。我告訴他,我很喜歡看「唐宋八大家」的電視片集,他說片裏很多典故都是錯的。說起詩詞中各種有趣的軼事,這個本來蒼白的孩子,變回一個很有趣的青年。

他感嘆:「我也想在世上留下一點我存在過的痕跡!」

我們談得高興,我於是放膽跟他開玩笑:「留下你的詩詞就好了,千萬別跳海,別弄髒我們的大海!」

母親也笑着說:「如果他又吵着與我一同跳海,我就說:『要跳自己跳,別拉着我!』」

我們在笑聲中道別。

收到青年人寄來的詩詞,有點老氣,卻處處反映他那找不到家的迷惘:

【疏影】

秋江靜泊。想愁人漸老,夜寒冥寞。

浮岫空濛,浸染霜天,恍然月色初覺。

嬋華不訴千般怨,但添得,三分離索。

自往來,無處還鄉,多似野雲寥落。

燕雀猶驚細雨。盼東風未悄,平事如昨。

舊夢情懷,舊日羈思,早與碧煙淡薄。

依稀卻看前朝暮,似悔憶,當時輕約。

算而今,鬢掛秋霜,把酒夜歸西閣。

【七絕】

綠野鄉鄰知此函,暮雲影裏下江譚。

閒中莫向閒人問,自在家山是客山。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