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石清除方法是什麼?去牙石牙膏/漱口水有用嗎?牙石成因、解決方法拆解

2025-04-16

牙石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口腔問題。若未及時將牙石清除,輕則引起牙齦炎,重則演變為牙周病,甚至導致牙齒鬆脫。本文將深入解析牙石成因、牙石形成引發的牙科疾病,以及清除牙石方式,同時解答去牙石牙膏或去牙石漱口水是否可以代替洗牙等疑問。

牙石成因牙石形成引發的牙科疾病洗牙是唯一有效清除牙石的方式嗎?
洗牙會傷牙或很痛嗎?洗牙頻率去牙石牙膏或去牙石漱口水能代替洗牙嗎?
養成定期洗牙習慣去牙石常見問題(FAQ)

牙石成因

當牙菌膜(Plaque)長時間殘留於牙齒表面,唾液中的礦物質會與之結合,逐漸硬化並沉積,最終形成牙石(Calculus)。這種沉積物尤其常見於下門牙舌側及上臼齒的頰側位置,因唾液腺開口較近,容易積聚礦物質。

不論口腔衛生習慣多好,牙石依然會隨著時間出現,因此無法徹底預防。唯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定期洗牙來清除,避免其對牙齦組織造成長期刺激。若想延緩牙石形成,坊間的去牙石牙膏或去牙石漱口水可作輔助,但無法完全代替專業洗牙。

牙石形成引發的牙科疾病

牙石不僅影響美觀,更可能成為牙周病的溫床。當牙石持續堆積在牙齒表面,會刺激並破壞牙齦組織,引發一連串慢性發炎反應,甚至進一步影響牙槽骨結構。以下是牙石形成會引發的2種牙科疾病:

牙石形成引發的牙科疾病丨1. 牙齦炎

當牙菌膜長時間積聚在牙齦邊緣,細菌會釋放毒素,刺激牙齦組織,導致紅腫、出血等發炎反應。若不即時處理,這些牙菌膜會逐步鈣化成為牙石,進一步覆蓋牙根表面,使發炎情況惡化。

牙石形成引發的牙科疾病丨2. 牙周病

牙周病並非總伴隨明顯疼痛,因此常被忽視。隨著牙石不斷積聚並深入牙齦下方,牙齒與牙齦之間會形成牙周袋(Periodontal Pocket),進一步加速牙槽骨吸收與牙齦萎縮。一旦牙根失去支撐,牙齒便可能鬆動甚至脫落。

洗牙是唯一有效清除牙石的方式嗎?

即使使用電動牙刷或專業去牙石牙膏,已經鈣化的牙石依然無法自行去除。只有牙科診所使用專業的超聲波器材,才能徹底震碎並清除牙石,還原牙齒表面光滑潔淨。

洗牙的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牙科醫生會使用超聲波儀器將附著於牙齒表面的牙石震碎,同時沖洗掉牙菌膜與牙石碎片。之後,會再以含氟牙膏為牙齒表面進行拋光,讓牙面回復光滑,有助強化琺瑯質,並降低未來牙石再次附著的機率。

洗牙就是現階段最有效的牙石清除方法,無論你是否已使用去牙石漱口水或去牙石牙膏刷牙,洗牙仍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洗牙會傷牙或很痛嗎?

不少人對洗牙存有誤解,擔心會傷害牙齒或感到疼痛。實際上,洗牙過程通常只有輕微的不適,特別是對牙齒本身已有敏感問題者而言。

若平日刷牙過度用力,導致牙齒表層受損,洗牙時便可能感到痺痛。這是牙齒對刺激的正常反應,並非洗牙本身造成傷害。

洗牙頻率

定期洗牙不但有助去除牙石與牙菌膜,更是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不同年齡與口腔健康狀況的人士,洗牙的建議頻率也略有不同:

- 成年人:建議每9至12個月洗牙一次
- 小童與青少年:建議每年洗牙一次
- 牙周病患者:建議每3至6個月洗牙一次

過度頻密的洗牙雖有清潔效果,但對牙齦也可能造成輕微刺激。需視乎個人牙齦健康狀況作出調整,建議諮詢牙醫意見制定最合適的清潔計劃。

去牙石牙膏或去牙石漱口水能代替洗牙嗎?

雖然市面上不少產品標榜能「預防牙石」,但實際上,這些去牙石漱口水或去牙石牙膏只能延緩牙菌膜形成,對已經硬化的牙石毫無作用。

正確延緩牙菌膜形成的做法包括:

- 早晚刷牙(建議使用含氟牙膏或去牙石牙膏)
- 每日使用牙線,尤其飯後
- 減少進食次數,讓口腔有時間恢復酸鹼平衡
- 用清水漱口或使用適量去牙石漱口水

需要注意的是,小朋友應選用低氟濃度兒童牙膏,以防出現氟斑牙。氟斑牙是指在牙齒發育期間攝取過量氟化物所造成的釉質變化,會在牙齒表面出現白色或黃色斑點。這種情況雖不影響牙齒功能,但會影響美觀。輕微氟斑牙可透過美白或拋光處理改善,嚴重者則可能需接受樹脂修復或瓷貼片等治療。

養成定期洗牙習慣

牙石雖然無法完全避免,但透過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與定期洗牙,絕對可以有效防止牙齦發炎與牙周病發展。若你長期忽略牙石問題,待症狀出現才處理,往往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去牙石常見問題(FAQ)

1. 漱口水可以去除牙菌膜嗎?

雖然市面上不少產品標榜能「預防牙石」,但實際上,這些去牙石漱口水或去牙石牙膏只能延緩牙菌膜形成,對已經硬化的牙石毫無作用。

正確延緩牙菌膜形成的做法包括:

- 早晚刷牙(建議使用含氟牙膏或去牙石牙膏)
- 每日使用牙線,尤其飯後
- 減少進食次數,讓口腔有時間恢復酸鹼平衡
- 用清水漱口或使用適量去牙石漱口水

2. 牙結石不處理會怎樣?

牙石不僅影響美觀,更可能成為牙周病的溫床。當牙石持續堆積在牙齒表面,會刺激並破壞牙齦組織,引發一連串慢性發炎反應,甚至進一步影響牙槽骨結構。以下是牙石形成會引發的2種牙科疾病:

1. 牙齦炎:當牙菌膜長時間積聚在牙齦邊緣,細菌會釋放毒素,刺激牙齦組織,導致紅腫、出血等發炎反應。若不即時處理,這些牙菌膜會逐步鈣化成為牙石,進一步覆蓋牙根表面,使發炎情況惡化
2. 牙周病:牙周病並非總伴隨明顯疼痛,因此常被忽視。隨著牙石不斷積聚並深入牙齦下方,牙齒與牙齦之間會形成牙周袋(Periodontal Pocket),進一步加速牙槽骨吸收與牙齦萎縮。一旦牙根失去支撐,牙齒便可能鬆動甚至脫落

3. 牙周病多久洗一次牙?

定期洗牙不但有助去除牙石與牙菌膜,更是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不同年齡與口腔健康狀況的人士,洗牙的建議頻率也略有不同:

- 成年人:建議每9至12個月洗牙一次
- 小童與青少年:建議每年洗牙一次
- 牙周病患者:建議每3至6個月洗牙一次

過度頻密的洗牙雖有清潔效果,但對牙齦也可能造成輕微刺激。需視乎個人牙齦健康狀況作出調整,建議諮詢牙醫意見制定最合適的清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