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

從醫管局退休已6年,當日以為不須再用那刺激萬分的大圍迴旋處上班,原來錯了!
大圍這舊式設計的迴旋處有3條行車線和4個出入口,但出口與出口間距離短,要具膽識才可輕鬆駛進迴旋處的中內線,轉往其他出口。以前上班使用西隧經尖山隧道往威院,過尖山後若選顯田出口,可經大圍迴旋處轉270度駛上紅梅谷道,入獅隧公路駛往威院,這是最少交通燈兼最通順的路徑。早上8時上班時段,大圍迴旋處相當繁忙。在迴旋處前若要等沒有車才駛進迴旋處中內線,有機會要不斷等待,阻塞路口形成車龍,令不耐煩的駕駛者響號,增加自己的壓力。
改變習慣
其實每次駛進繁忙的迴旋處都感到有壓力。
只許前進的迴旋處,不容你停下來找出口,錯失時也只能轉多個圈。圈內危機四伏,縱然自己小心,遇橫衝直撞者易生意外,動輒上法庭,雖則罰款了事,若忘向醫委會通報,就要長篇大論向初步偵訊委員會解釋。所以不用在繁忙時段使用大圍迴旋處頓感鬆口氣!
近年疫情改變港人用車習慣,為免在公交遇帶病毒者,港人多了用私家車,延長了紅隧早上塞車時間,就算9時到達港島紅隧口,擠塞仍嚴重。不知何解,自己亦漸覺事務繁忙,忍受塞車的耐性消失了,更覺時間寶貴,尤其早上精神能集中的時段,若能以金錢換取時間,何必將光陰浪費在塞車上,兼且早到才找到車位,所以這兩年上班都已放棄紅隧改用東隧或西隧,又要挑戰膽識駛進大圍迴旋處。
要知年長後駕車沒以前大膽,幸好現在上班沒以往早,到大圍時已非最繁忙時段,而現在用的電動車,起步比其他車快,就算做錯決定也能靠汽車性能補足!
放慢步伐
60歲就不再工作肯定過早,若比起醫學前輩例如楊紫芝教授,70歲相信也嫌早。視乎情況,每人想法都不同。過早不工作是否合適,也視乎怎去繼續維持身體機能。現在機能確比以前差,考慮放慢節奏也合理。就算真想慢下來,也還須選擇哪些工作先慢下來,又有誰可來幫忙替工,哪些又要多做,讓身體保持活力。
似乎要放慢生活節奏,還要多花些時間去改變思維和練習!沙中線通車後,我乘公交上班比之前轉少兩次車,要放慢生活節奏,乘公交上班也是方法,雖然要用多些時間,但壓力也會少些!關鍵是能否維持整個人協調能力去駕駛,及何時才能放下這浪費時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