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動力到士氣

昨天談及香港股壇權威曹仁超先生,在《論勢》一書說的「千金難買少年窮」。小時候家境的貧困,給予他難得的磨練機會,導致他自述的「對金錢充滿飢渴和貪心」。在他看來,「貪心」其實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中國自從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遭受到西方列強及新興日本的不斷侵略。有人將這段時期稱之為「百年國恥」。再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最先的三十年中,內地實行計劃經濟,政府推動「農業合作社」為基本經濟單位。再而有「大躍進」及經濟的大幅下滑,帶來大規模饑荒。接踵而來種種政策,以至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令整個社會動力陷於低谷。直至八十年代,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才走出130多年的困境。現在回看,那段艱辛的日子給中國人提供了磨練機會。那是過去四十多年中國發展的主要原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生活質素有長足進步,其實只屬「低層次需求」的滿足。2012年,習近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中國夢」構想。
在美國,「夢想」(dream)一字近年來形成了社會中的精神特質,大眾都將其掛在口上,取之作為一種典範。這個字詞隱含「目標」和「奮進」的意思。「美國夢」思想所鼓吹的,無疑是一種動力,希望能將其推行於每一個國民身上。
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復興之路》展覽會中講話。他當時提及的則是「中國夢」。他說:「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他針對的,卻不是個人,而是整個民族。
「美國夢」與「中國夢」昭示了西方思想與中國思想的相異之處。西方近三百年來的主流思想,偏向個人權利的立場。現在他們這條路愈走愈窄,什麼都以人權為先,後果是人人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中國夢」則是着眼於群體的福祉,重視「大我」的成就,更甚於「小我」的權利。
習近平不單單是用口說,也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大焉者可見於現今中國的經濟實力、基本建設、科技進步,以至肅貪、扶貧的工作表現。這些都獲得人民的認同和賞識,令大家能看到更佳的前途和發展。每一個人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萌生興趣和責任感。整體上這些「激勵」的因素,帶來高昂的士氣。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