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出現嚴重副作用 本港尚未註冊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近期在廣東省爆發,受到香港社會關注。雖然本港暫未錄得相關病例,但鄰近地區的疫情,提示市民須高度警惕。這種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傳播,以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為主。白紋伊蚊是本港常見蚊種,活躍於溫暖潮濕的夏季,尤其在清晨和傍晚為叮咬高峰期,增加本地傳播風險。雖然基孔肯雅熱疫苗已在美國及歐盟獲批,但在香港尚未註冊,市民須高度重視。
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於1952年在東非坦桑尼亞首次發現(並非其北面的「肯尼亞」)。其名稱源自非洲馬孔德語,意為「變得扭曲」,反映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而彎曲身軀的症狀。
2025年7月,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報告由輸入病例引發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根據當地衞生局通報,不足10天,佛山市累計確診基孔肯雅熱病例從7月15日的478宗,激增至7月23日的3645宗,顯示疫情已迅速蔓延。擴散風險不容忽視,世界衞生組織於7月22日發出緊急呼籲,敦促防止全球疫情蔓延。
除此之外,澳門亦發現由佛山輸入的病例,均由白紋伊蚊傳播,反映當地蚊患及其病毒傳播能力不可輕視。當地政府已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滅蚊行動、環境清潔及公眾健康教育,以遏制疫情擴散。
基孔肯雅熱的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至12天內出現,潛伏期多為3至8天。患者通常突發高燒(體溫可超過攝氏39度),伴隨嚴重關節疼痛,尤以手腕、腳踝及膝蓋等外周關節為甚,疼痛通常呈對稱性,影響雙側。
其他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疲倦、惡心及紅疹;紅疹可能出現在手掌、腳底或軀幹,範圍可由局部至全身。急性症狀通常在一周內緩解,但部分患者可能進入慢性階段,關節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研究顯示,87%至98%患者會經歷關節痛,逾半數患者因疼痛和疲倦影響日常生活。
嬰兒長者高危
雖然基孔肯雅熱死亡率極低(約千分之一),但特定群體如新生嬰兒、長者及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心臟病)人士,面臨較高併發症風險。新生嬰兒可能因母嬰直接傳播而感染,出現腦炎或出血等症狀;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問題,如吉巴氏綜合症或視力障礙。
廣東的疫情雖以輕症為主,但其快速傳播提示輸入病例可能在合適氣候及蚊患嚴重環境下引發疫情。香港作為國際旅遊樞紐,且不少市民有北上旅遊探親習慣,風險不容忽視。
目前,基孔肯雅熱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僅以緩解症狀為主。醫生通常建議使用止痛藥減輕發燒及關節痛,並鼓勵患者多休息及補充水份,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建議,疑似病例需在無蚊環境中隔離,以免透過蚊子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政府實驗室亦有提供特別測試協助確診。
預防基孔肯雅熱的關鍵在於避免蚊子叮咬及控制蚊子繁殖。市民可採取以下防蚊措施:穿着淺色長袖衣物及長褲,以減少皮膚暴露;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防蚊劑,孕婦及6個月大以上兒童可選用濃度不超過30%的產品;避免使用香味濃烈的化妝品,以免吸引蚊子。此外,清除積水是防止蚊子滋生的根本方法,應定期檢查家居,確保無積水環境,食環署及衞生防護中心網站均有提供詳細防蚊指引,市民可參考執行。

加強防蚊措施
對於計劃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如廣東、印度、東南亞或非洲)的市民,出發前應諮詢醫生,了解防蚊措施。回港後14天內,要持續使用防蚊劑,因為無症狀感染者亦可通過蚊子傳播病毒,若出現發燒、關節痛或紅疹等症狀,立即求醫並告知旅行史,以便及早確診。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已加強口岸檢疫,並要求醫生及醫院報告疑似病例,以防止本地傳播。
雖然基孔肯雅熱疫苗已在美國及歐盟獲批,但由於長者接種後可出現嚴重神經及心臟副作用,但在香港尚未註冊,且多國已暫停對長者使用。因此,香港市民仍須依靠個人防蚊措施防範病毒感染。廣東疫情的迅速擴散,反映以蚊作傳播媒介的疾病在適當環境下可迅速傳播,而香港的氣候及白紋伊蚊普遍存在,進一步加劇風險。市民應時刻保持警覺,積極防蚊患,共同維護社區健康。
撰文:譚仲豪醫生

[信健康] 基孔肯雅熱蔓延,防蚊指引可參考執!【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