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麻痹 源自「患肌」 腰椎間盤突出症 如何辨真假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因、病機和診斷,值得醫學界商榷。隨着X光、MRI及CT在臨床上的普遍應用,專家借助影像報告,把大部分腰腿痛歸類為腰椎間盤突出症;浮針醫學卻有不同看法,認為主要來自「患肌」。
腰腿痛最常見一種原因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不少專家認為,大部分坐骨神經痛都與腰椎間盤突出有關;椎間盤突出有機會引致椎管變窄,馬尾神經或從脊髓伸出的神經根因此受到壓迫,誘發炎症,使下肢出現疼痛或發麻症狀。
神經根受壓迫
假如不幸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症,當咳嗽或打噴嚏時,腰痛可能加劇,這或被判斷為咳嗽或噴嚏使腹腔壓力瞬間增大,導致腰椎間隙變小,突出的椎間盤擠壓神經根加重,結果令腰痛更加嚴重。
從影像檢查可見患者椎管退化、椎間盤突出、椎間隙狹窄、韌帶增厚等。這症狀一般的看法是:一、機械性壓迫:突出的髓核或椎間盤急性壓迫神經根,腰腿痛便出現,突出大小直接影響疼痛程度;二、炎症反應:突出的髓核作為生物化學和免疫學刺激物,會引起周圍組織及神經根的炎症反應。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腰椎間盤被擠了出來,進而壓迫到神經根,患者的感覺是麻痹,這麻痹感會沿着神經路線以放電式由腰間傳至腳趾。神經根是從側面伸出,只有少數髓核或椎間盤向橫突出,才有機會壓到神經根。
神經根受壓迫的感覺是麻痹,不是疼痛。例如我們盤腿打坐,盤腿久坐臀部肌肉擠壓坐骨神經,感覺是麻木、活動障礙,不會雙腿疼痛。
如果把這些疼痛理解為感覺神經幹受到壓迫的話,除了疼痛感,應該同時出現其他異常感覺,例如位置覺、溫度覺等障礙;盤腿打坐後的麻木感,的確出現位置覺、溫度覺消失。此病患者卻沒有。
術後症狀未除
坐骨神經是混合神經,除了感覺神經,還有運動神經,坐骨神經受到壓迫,應該有運動功能障礙才對。盤腿打坐既有麻木,也出現瞬間的運動障礙:「為何我移動不了雙腿?」縱使此病患者有不正常行走,那只是護痛表現,並非運動障礙。
患者所出現的下肢疼痛,通常是幾點或幾段部位疼痛,而不是坐骨神經全線疼痛,也未曾看到全線上的放射式痹感直達腳趾的病例。這些症狀可解讀為「假性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以說,有腰椎間盤突出,不等於有腰椎間盤突出症。
有趣的是,即使患者做了手術,部分症狀仍然存在。既然手術切割掉壓到神經根的組織,神經根應該不再受到壓迫,為何症狀持續?
不論做過手術或不想動手術的患者,通過保守療法成功治癒的例子也不少。如果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神經根壓迫論是正確的話,除了手術能夠治癒,沒可能再有其他方法。

街市每天都有一位婆婆為了生活,辛勤地在拾紙皮,她駝着背、彎着腰,頭也抬不起;可以判斷,她的脊椎骨頭全退化了。你有的什麼椎間盤突出,她比你更嚴重,你問她疼痛嗎?麻痹嗎?如果有,她就不會出來拾紙皮了。或許她可以助證「有腰椎間盤突出,不一定有腰椎間盤突出症」。
判別繃緊肌肉
浮針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疼痛,主要來自「患肌」;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那塊肌肉仍然繃緊就是患肌。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通過觸診,不難判別豎脊肌、腰方肌、多裂肌、臀大肌、梨狀肌、股二頭肌、腓骨長肌等有可能是患肌。繃緊肌肉通過浮針「掃散」和「再灌注」回復鬆柔狀態,疼痛即時消失。

至於咳嗽和噴嚏會使椎間盤壓迫加重而使疼痛加重,浮針醫學則認為,咳嗽和噴嚏很自然牽動相關患肌使攣縮更甚,疼痛便加重。
浮針處理腰椎間盤突出症效果明顯和迅速,也進一步證明「腰椎間盤突出症」所產生的痛症,並非由神經根受壓或者炎症反應所引起。通過浮針治療,一般進行3至6次便能取得滿意效果(見符仲華:《浮針醫學綱要》231頁)。當然,不幸遇上神經根壓迫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還是建議進行手術處理。
撰文 : 袁康就博士_註冊中醫(針灸)
[信健康] 淺談浮針治療肌患,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