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抑鬱、衰退 及早認清長者吞嚥問題

本欄之前一篇文章〈民以食為天?〉,簡介飲食對病者生活質素之影響。營養與水份固然是靠飲食提供,而飲食亦是各方文化的重要一環;飲食得宜自可促進健康,但不少身心病患均可直接或間接影響食慾及吞嚥功能。
在人生不同階段,尤其老年或患上晚期病患時,是否仍可繼續安全進食,往往成為健康之一大挑戰,以及醫學倫理上的重要考量;每個情況各有不同,未必有絕對答案。現與各位讀者探討,從個別個案中領略一二。
由嬰孩呱呱落地一刻起,安全吞嚥便是求生一大必要技能;當踏入體弱多病的階段,吞嚥功能亦再次成為健康危機。吞嚥障礙有各式各樣原因,大致上可分為神經性、非神經性及功能性。非神經性吞嚥障礙泛指非因腦神經影響之病因,例如腫瘤或任何其他阻塞食道或胃部的因素;功能性吞嚥障礙亦常見,精神極度緊張亦可以是病因之一;神經性吞嚥困難則多見於老年病患,如認知障礙、中風、柏金遜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神經性障礙,以影響水份及流質之吞嚥為主,應適當使用凝固粉,有待下回詳談。
安寧餵食
腦部若呈衰退,尤以認知障礙為例,吞嚥意欲及啟動吞嚥反射之功能或會減弱,長者進食因而受到影響。在末期病患或臨終時候,即使以人工輔助方法餵飼,營養亦未必能有效吸收,病因亦未能逆轉。當醫護人員與病者及家屬進行嚴重病患溝通後,家屬可採取安寧餵食,選擇不接受鼻胃管或胃造口餵飼,以生活質素為大前提。

在嚴重關頭作人生抉擇的時候,病者自主意願及家屬意向當然需要尊重。人命悠關,每位病人都是社會及家庭的一份子,曾有年長病人,本身就是一位生命戰士,完全接受鼻胃管餵飼,保持身體及活動功能,如常出席家人餐聚,生活質素未受影響;亦有一位年長女士,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吞嚥肌肉萎縮,不能安全進食,屢次患上吸入性肺炎;病者與家屬仔細商量後,先由靜脈注射補充適量營養,及後成功設有胃造口,保持水份及養份,生命及生活質素得以延續。
長者吞嚥困難,成因亦非全部不能逆轉。長者的身體健康平衡,往往只繫於一線。任何常見疾病,如感染、脫水、藥物副作用等,均可引致長者失去進食功能,但只要及早察覺及處理,情況可以改善。最近新冠及其他流感病毒又再流行,請大家早種疫苗;因長者是高危一族,染病後可以導致神智糊塗,影響飲食功能。另外,認知障礙者的飲食困難,亦可能只因情緒及行為症狀,如大吵大鬧、失去專注力等。只要適當以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方法紓緩,患者仍可繼續進食。

安寧環境
即使沒任何認知或吞嚥障礙,進食仍可受不同外在或環境因素影響。食物喜好及環境,固然可影響食慾,若能提供多元化選擇及安靜環境,或能事半功倍。病者絕多不是要求珍饈美餚,而是窩心食物;病者亦不一定需要六星級環境,而是盼待親人陪伴,以及如同家居的安寧。
年紀愈大或患上疾病,例如癌症、腎衰竭等,亦可影響食物味道觸覺。在不影響其他健康情況之下,病者或需要略重口味一些的食物,以刺激食慾;嗅覺亦可於腦退化病患如柏金遜病等呈現衰退,若染上新冠病毒更會加劇。食物之色香味於長者來說,絕對不限於感官上享受,而是可對健康及營養舉足輕重,晚期病人若希望不需要戒口,便要個別酌情處理。
另外一重要的病人內在因素,是取決於情緒上的影響;情緒抑鬱,自然影響食慾。在老人科及紓緩治療範疇內,許多病患的食慾受情緒嚴重影響,卻往往容易被忽視,尤其在老人家身上。以往曾有不同年紀病者,在診斷出不治之症後,便選擇放棄,採取自願結束吞嚥及吃喝,以求早結餘生。這極端情況,更觸動了更多醫學倫理議題,留待下回解說。
撰文: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老年吞嚥面面觀,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