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安全文化之培育(一) 加強培訓 改善認知不足

天峯醫生 | 2025-05-07

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於1999年發表了一份經典報告To Err is Human,指出每年在醫院因醫療失誤導致死亡的病人數目可以多達98000人,這個數字比因交通意外、工傷、以至患上乳癌而身亡的人數還要多。

自此,「病人安全」成為美國以至全球關注的問題。只是,即使到了2016年,Johns Hopkins醫學院發表一份報告指出,估算每年在美國因醫療事故死亡的人數,仍然高處該國死亡成因的第三位。

早在二千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經認識到,作為治病者的善意行為有造成病人傷害的可能。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醫生們起草的希波克拉底宣言(Hippocratic Oath),至今仍是當代醫生需要發誓遵守戒律的基礎,當中「首要不能傷害病人」(First do no harm)更常被視為醫療服務中的第一規條;然而,即使到了十九世紀晚期,在醫療發展非常迅速的歐洲和美國,「病人安全」概念基本並不存在,可能為怕影響病人對醫療的信心,資訊並不透明,社會亦很難知道有關醫療失誤或不良治療後果的資料。

建立改善系統

To Err is Human報告只是引用西方成語「凡人皆有過」,重點為闡釋醫療失誤的原因往往不在於個人,更多是系統本身出了問題。報告經典之處,便是打破以往對醫療事故的沉默,以及提倡不要把失誤盲目訴諸個人,從而啟動了美國甚至全球病人安全系統改善工程。

醫療失誤原因往往不在於個人,更多是系統本身出現漏洞,但單靠病人安全系統改善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事實上,站在醫療發展前沿的香港,早在20多年前亦深受該報告影響。醫管局內,不少至今仍然沿用的病人安全文化和舉措,亦是始於當時。當中包括鼓勵呈報個案及促進檢討改善的「早期事故呈報系統」、減少識別錯誤的「二維條碼系統」(2D Barcode),以及利用電子化減少錯失的「住院病人藥物處方系統」等等,都是希望透過系統上的建立和改善,減少人為因素影響,提升病人服務和安全的可靠性。

然而,醫療事故數字其實很難清零。這並非醫管局獨有,亦不單是香港,而是全球性問題。經過20年,病人安全系統發展已成為醫療專業進步不可或缺的一塊,但似乎單靠病人安全系統改善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來,系統永遠都有改善空間;二來,人仍然是醫療服務中最重要的元素。

減低人為出錯

首先,系統是由人設計出來,亦要由人手操作,除非將來整個醫療服務和發展完全AI化;但這種缺乏人類溫度的醫療服務,未必是大家所喜見,同時未必全無壞處;從我們以往的經驗得知,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帶來三個新問題,AI都有出錯的機會,甚至有不可信任的時候,同樣有可能帶來更多新問題。

更貼地的想法是,若果因為「凡人皆有過」,便輕輕放過所有因人為毛病而發生的事情,這樣本身亦可能存在問題;反過來說,系統改善是重要,但我們也許不能忽視「人」的重要性。筆者並非說每次有事故發生都要追究個人責任,而是想帶出其中一種從系統上針對「人」來減低人為出錯機會的手段——培訓。

綜觀過去許多事故根源調查報告,「認知不足」是最常見根本原因之一。儘管在其他同樣常見的根本原因,例如「很忙」、「受到其他人或事干擾」、「溝通問題」等情況下,「加強培訓」仍然會是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改善建議。只是,醫管局內絕非毫無培訓,而且相當專業和高水平,亦設有一定標準,為何總要說需要「加強培訓」呢?

也許我們不應只從個別建議的角度看待這問題,而是需要系統性地研究一下,醫管局應該如何加強培訓。

醫療服務本身就是一個專業,醫管局內的培訓作為在職培訓的一種,自然較為着重專業學習。專業學習通常非常講求技術和知識的傳授,亦比較側重個人學習和考核,而且很容易產生一種專業自我的氛圍;醫生、護士、專職醫療等,自然亦有這些特質。

醫管局內培訓作為在職培訓,自然較着重專業學習,亦要顧及醫療服務獨特之處。

不斷學習創新

但醫療服務亦有其獨特的地方,尤其在醫院,我們在講究專業的同時,還要顧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知道醫治病人並非一個醫生或一個職系的獨立運作,亦要明白醫療服務本身同樣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這些對病人安全都尤為重要。

因此,傳統的專業培訓雖有其必要價值,但並不足以維持或同步推進病人安全的提升,我們需要加強的,可能還有同理心、隊形化,以及院校式的文化培育。下次再作闡述。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淺談醫療專業培訓,醫務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