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必先「強大內心」 積極定立多元復康計劃

冬去春來,萬象更新。病患或許無情,人間自是有情,在此祝福每一位病人都能走好復康之路。
復康不限於年青力壯者,體弱老邁者的生命力亦不容小覷。在急病穩定後,復康治療必須盡早開始。甚至病人在準備手術前,若能開啟前期復康療程亦有莫大裨益。
老年復康既多元化亦多範疇,現逐一與讀者一起探討。當中復康前必先「強大內心」,總必改善狀況、活得更好。

復康路縱使漫長,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最大障礙,不是體能不逮,而是不願開始,或是過早放棄。不願啓動復康運動可能有林林總總各種原因,或許簡單如提不起勁,嚴重者則可能因情緒抑鬱,缺乏應有鬥志。認知障礙最令人困擾的症狀,未必一定失去記憶,而是失去活力及動力,不願求醫,不願求助。有不少認知障礙患者可能兼有抑鬱症狀,情緒低落本身亦可使病情惡化,家屬及照顧者務請留意。病向淺中復康,在察覺有早期症狀時便應開始,切勿遲疑。
復強不息
曾有年長伯伯一向諱疾忌醫,也不願麻煩家人,若有症狀只會啞忍,逕自亂購成藥,自己醫自己。最近他開始記憶力衰退,個性亦陸續轉變,整天宅在家中。伯伯開始與社會及友人疏離,不願定期回醫院覆診,身體亦急走下坡,愈發衰弱。子女焦急不已,卻束手無策。家人幸有相熟老人科醫生抽空登門家訪,發現伯伯應有早期認知障礙,更有抑鬱症狀。幸好伯伯與醫生交談甚歡,信任醫生,聽從勸諭,服藥後病情改善,並願意在家接受物理治療,回復體魄及生活質素。
早前本欄亦提及另一個案,一位八十多歲婆婆,受着右髖關節退化多年困擾,只能用輪椅代步,痛楚難熬。雖然婆婆有非常孝順的子女服侍,卻因本身活躍好動,接受不了現時的生活質素。加上早幾年新冠疫情肆虐,幾年來困在家中,本已喪失鬥志。幸好透過視像診症,醫生適當輔導勸諭,婆婆願意往診所接受前期復康訓練(Pre-habilitation),體能大有進步,痛楚大幅減少。婆婆喜出望外,現可以只用一拐杖緩步而行。她現在回心轉意,再經家屬支持鼓勵下,已成功接受了髖關節置換手術,生活陸續回復正常,重添姿彩。
老而不朽
本欄多次鼓勵老友記,年紀只是一個數目,功能歲數(Functional age) 才是最重要。或有讀者會有不同想法,認為老而不死,可能是另一種折磨。然而,筆者亦碰過不少本地及海外例子,長者們經過適當診治、個人化復康計劃,以及妥善紓緩治療後,壽命及生活質素均可提升。

就以中風為例,相信誰也不願受到中風後的折磨。如早前本欄《「風」從哪裏來》一文介紹,中風是可預防;而若牢記「談笑用兵」口訣,及早察覺中風先兆,及時在黃金時間內求醫,中風後的殘障及缺陷亦有望得以減到最少。即使不幸中風,無論不同年紀,只要配合復康治療,循步漸進,不要過早放棄,很多身體功能在一年內便得以進步。
如上月本欄介紹,現時復康技術一日千里,與此同時,政府、社會不同機構,以及有心人士,均關注社區復康的重要性,並加以推動。在評估復康的臨床成效上,筆者多年前亦與英國及中文大學資深學者,引用了London Handicap Scale,量度病者在行動、獨立、消磨時間、融入社會、環境理解及經濟能力之六大範疇上的進展,並曾為香港及內地成都中風病者作評估,期望稍後再與讀者分享,引進新思維。
活在當下,希望大家在春暖花開季節享受生命之樂。
撰文: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社區復康一日千里,專業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