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化的道理
多天前我在本欄中說,廣州話有一個字,可以很適當地表達「躺平主義」的箇中精義。這個字乃是「化」。廣東人說「你都唔化嘅」,正正就是指「你這個人為什麼不能躺平下來,處之泰然?」如果說一個人「化咗」、「化晒」,乃是形容他了無牽掛,什麼世俗事物都放下了。
不妨仔細看看「化」在字典中的解釋。首先,「化」解作改變;用於例如「千變萬化」。但「化」比較「變」來得慢,是逐漸形成,而非突然的,正所謂「轉化」、「潛移默化」。又,「文化」是文治教化,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心靈思想創造的累積成果。《淮南子》〈氾論〉:「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
《易經》〈恒卦〉:「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於是,天地生成萬物,是為「化育」;大自然乃是「造化」。
不過,「化」尚有兩個特別用途。一是解作「死亡」。王力在《古代漢語》中說:「引申為死,這是委婉的說法。」本來,「大化」是指生命過程中的重要變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但後來偏於用作描述亡滅的變化,如蘇軾著名的《赤壁賦》,有道:「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另一個偏於一隅的釋義是求乞、乞討。例如:「化緣」、「募化」。
但用上「化」這個字之時,不一定為貶斥,更每每有褒意。例如說「王羲之的書法可謂精妙絕倫,已臻化境」。此乃是闡述藝術作品的成就,精妙超凡的境界。
上文說,廣州話中有形容一個人「化咗」。這個用法原是由來甚古,可以追溯到《列子》〈天瑞〉篇:「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南懷瑾老師解釋說,宇宙萬物有生命的根源,也就是「有生」;但這個「能生萬物的功能」原來是有生有滅的:「雖然生生不已,也是滅滅不已、死死不已。」生了就會死,死了又會生。「化」也是一樣:「常生常化」。看穿了這個道理,也就不須要執着了,不須固執拘泥於這個「生化」過程中的某一點。換言之,對世間事物的轉變,持「灑脫」之態度,也就是廣州話說的「睇化咗」。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