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不浪費 醫院社會責任與綠色醫療

醫院很難講環保!因為醫院運作本身就耗費大量能源,水、電、煤,無一不是天文數字,加上為了感染控制,很多醫療用品都是一次性使用,例如手套、口罩、防護衣物等,還有不少醫療儀器包裝;每日棄置的物品當中,又有不少是紙品或塑膠。
然而,醫療行業也好,醫院運作也好,亦離不開社會和環境,醫院如何可以變得更加綠色?
可能有讀者認為,既然醫療服務本身就已經是為社會服務,似乎不必再多做些什麼,筆者去年12月18日在〈新冠後大時代 檢視未來醫療發展(二)〉一文中,引述過德勤的報告,這可能就是為何少數醫院或醫療機構特別留意ESG和自身關係的原因。
文中提及,ESG對醫療發展的影響,不單止要醫療服務更注意減少碳排放和對抗氣候變化,還要增強韌性和應變能力,抵禦未來不同的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以及應對因氣候變遷而不斷增加的健康問題。今次,希望再深入闡述一下,醫院除了提供應有的醫療服務,還可以為社會及環境承擔什麼責任。
十億電費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一詞,最初於199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提出,其概念涵蓋在當時聯合國秘書長所提出的「全球盟約」計劃;CSR概念強調,企業運營不能只關注財務回報,亦應該顧及其運作和行為,對社會、環境及相關人士的影響,當中包括道德、社會、環境、員工、合作夥伴、消費者等。然而,與ESG比較,其最大不同處在於實踐性:CSR只是廣泛地闡述企業永續發展的目標,ESG則強調數據和指標來評估實踐的程度,使企業有更具體的執行方向。

就環保而言,醫院運作本身就耗費大量能源。例如根據2019年報道,香港醫管局每年須繳付約10億元電費,當中約五成是冷氣費。首先,公共醫院大部分地方不能沒空調,除了顧及人員感受,亦為保持地方物件適當乾燥,以減少感染發霉,亦為了符合個別物品尤其藥物的儲存需求,以及避免儀器運作過熱等原因。
此外,醫院每日拋棄的垃圾數量亦相當驚人,許多時候是基於醫療要求,例如有不少是為了防止交叉感染的一次性醫療用品,由包裝到用具本身,用過一次便要丟棄;另外,衞生消毒必須耗用大量水資源、清潔劑、消毒水等等,這些都無可避免對環境有一定影響。
但這不能說醫院就是不環保。自2015年開始,醫管局已陸續更換現有醫院的製冷機組,並透過十年醫院計劃中新醫院的各項節能設施,期望可節省約5000萬元電費。設施包括中央冷氣系統採用磁浮式製冷機組,磁浮軸承可避免機件摩擦,因而不需使用潤滑油,便能避免潤滑油與雪種混合引致效能損耗,加上使用轉速變頻裝置,可提高運轉效率;另外,還有水對水式熱泵,利用冷氣機排出的熱能將水預熱至攝氏40度,節省醫院製造熱水所需的能源;加上太陽能板、低輻射鍍膜玻璃、改善出風設計,以及採用更環保的用能和照明系統等,都能有效地令醫院變得更環保。
同樣地,用水和煤氣等亦能透過建築設計來提升節約效能。醫管局引入BIM電腦化管理系統,既有助喉管連接設計,也方便日後管理維修。透過感應器偵測某處的水壓或電量有異,幫助維修人員盡快鎖定出事位置和縮窄受影響範圍,未來更可擴展至其他電器、消防設備、以至監察病人的儀器等。此外,設計上也會預先計劃精準後備配置和應急方案,以確保關𨫡服務在任何情況下不受影響。
應用才用
除了在系統上節約,另一個重要策略是提升同事對環保的意識,鼓勵人員在運作中減少浪費。所有資源和物品,都應該以應用才用作為原則,簡單如離開辦公室便要關燈關冷氣、非繁忙時間減少電梯運作、鼓勵人員多用環保樓梯、實行無紙化運作,甚至減少不必要會議和程序,都有助減少浪費;此外,有醫院正探討回收不同醫療物品的可行性,包括藥樽、藥袋、吸入器等。

可能不說不知,病人吸入呼出的麻醉氣體,其實都是溫室氣體。所以,另一減碳措施是實行有效使用麻醉氣體,有醫院透過控制麻醉氣體的排放,其一氧化二氮的使用量,相比2015年已大幅減半;但除了醫院本身努力減廢,亦需要社會大眾配合和支持,例如最近醫管局提出措施以縮短每次派藥數目,其最大目的亦是希望減少藥物方面浪費。
醫院與環保並不必然背道而馳,問題在乎我們如何提高意識、如何推進而已。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淺談如何邁進綠色醫療,醫務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