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食文化與身心健康

譚仲豪醫生 | 2024-09-19

中秋剛過,大家在食過月餅後,有想過要開始節食(dieting)嗎?

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近年來,節食成為了一種風靡全球的流行文化。許多人追求着瘦身的理想,希望能夠擁有苗條身材和完美外貌。然而,大家必須認識到,節食對身心健康可帶來負面影響。

節食是一種限制飲食攝入的方法,旨在達到體重減輕的目的。節食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英國,禮儀師威廉班丁意識到,過多的體重是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徵。不過,班丁認為這種「多餘」的體重對健康不利,於是在1864年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肥胖的信:致公眾的演講》的論文。這篇論文廣受大眾歡迎,使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體型。

後來於二十世紀,節食文化開始在社會層面興起,並約每十年就會有新概念崛起,引起公眾關注。例如上世紀初有人曾提出「每吃一口飯就要咀嚼100次」以改善消化的理論。隨後來到1960年代,開始提倡以嚴格的卡路里計算來促進減重。而到了1990年代,一些「特色飲食計劃」,如「阿特金斯飲食法」等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創立,旨在使身體進入「酮症狀態」以利用儲存的脂肪,達到體重減輕效果。

心理壓力

以節食衍生的飲食概念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延至今時今日仍有很多新概念面世,例如千禧年初興起的「南灘飲食法」,以及近年熱話的「生酮飲食」、「168間歇性斷食法」等,而其中衍生的產品也不少,例如一些代餐、排毒飲料等。

節食文化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而社交媒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於經常使用這些社交媒體的讀者而言,不難接觸到有關節食、塑身、瘦身等方面的商業宣傳和網紅分享。隨着社會對瘦身的追求日益增加,以及電腦修圖技術的發展,大眾對於身材和外貌的審美標準變得愈來愈不真實,愈來愈苛刻。這種對「完美身段」的追求壓力,可能給那些無法達到這等標準的人帶來極大心理壓力和自尊心的傷害。特別對女性而言,可能會對自身的外貌產生不安全感。同時,男性也面臨着達到被宣傳為理想的肌肉型身材的壓力。

美國佛羅里達州曾經進行一項心理健康研究揭示,無論女性還是男性,都會將自己的身體與媒體上的身體進行比較。研究發現,87%女性和65%男性將自己的身體與他們在社交和傳統媒體上看到的圖像進行比較。在這種比較中,令人驚訝的是,有50%女性和37%男性對自己的身體持否定態度。以心理健康而言,過分着重節食會對情緒產生影響,例如焦慮、沮喪和自尊心下降。對於一些人來說,節食也可能成為一種強迫性行為,甚至可導致飲食失調,如厭食症或暴食症。根據美國進食失調協會的調查,有35%的節食者會變得過分追求完美,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模式,這對個人身心健康都有害。

我們需要明白生理學上,節食亦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由於限制攝入的食物種類和量,我們可能無法獲得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這可致營養不良和身體機能的下降,甚至增加患病風險。最後,由於節食往往以短期、不可持續的過度節制來追求快速減重效果(例如每星期減重超過0.5至1公斤),當節食停止時,體重有可能反彈並出現波動。這種節食效果也被稱為節食後復胖反彈的「搖搖效應」。

積極心態

那麼,應該如何應對節食文化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呢?首先,我們應擁抱體格多樣性和自愛的觀念,不將價值觀與外表掛鈎。同時,需要意識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是環環相扣的,只有通過健康飲食和積極心態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

我們需要意識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是環環相扣的,只有通過適當飲食和積極心態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

與節食相對的概念是健康飲食(healthy eating),這也是一個常被提及的詞彙,儘管對於每個人而言,「健康」的定義可能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健康飲食包括攝入豐富營養的食物,使我們充滿活力。這些食物選擇通常包含水果、蔬菜、瘦肉和澱粉類。通過適量、均衡和較為健康的食物選擇,並且聆聽身體的需求,合理地控制飢餓感和食慾,再配合適量運動,我們可以培養持之以恒的心態,將減重作為可持續的新生活習慣,為自己健康帶來積極改變。

健康飲食包括攝入營養豐富的食物,通常包含水果、蔬菜等。

撰文 : 譚仲豪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實現飲食身心健康,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