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青斯 | 2022-07-25
能夠滿足內在價值觀,才能達致恒久的快樂幸福!(作者圖片)

晚上8時,我正駕車趕回家吃飯。天文台已發黃雨警告,傾盆大雨下,多快的水撥也沒法令我看清路面情況,只見大量雨水沿樓宇邊緣瀉下,然後沿傾斜路面流下猶如小河川。
我把車從大道西轉上薄扶林道,沒有途人,卻隱約見附近路段有位戴尖帽穿斗篷雨衣的老翁,推着手推車,在傾斜的路面費勁地向上推。大雨的關係,我看不清他在推什麼,瞬間他亦消失了蹤影,不過這長者推車影像卻永留我腦海中!當每人都趕回家時,不知這老翁是否也正趕回家?
以前鄰座大廈有位負責清潔的中年女士,為人和善有禮,不拘小節也不計較多走一步,不過歲月留痕,辛勞的工作令她的背部也彎下來。她每天晨早就開始辛勞的工作,從不間斷,先清潔公共地方,處理各家各戶的垃圾,等垃圾車收集完離開並處理好其他工作後,她會把從各戶收集來的廢紙皮,用手推車沿着薄扶林道大斜路,送到山腳的回收商,衣衫雖盡濕卻也只能賺個十元八塊。大概農曆年前,就再沒見她出現,後來得知她中風,不能再工作!但兩座大廈的清潔工作就開始發生多起爭端,原來這位女士以前發揮協調潤滑的角色,只有當她離開後才有人知悉。大城市內的小人物或小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
內在動機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既沒好的退休保障制度,而長者比例又在增加,相信仍有無數長者要辛苦出賣勞力,賺取微薄生計。雖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但有人堅持做人要有尊嚴,能工作多一天也不去領綜援,令人敬佩。知足常樂,無論生活多艱難,最重要是活得快樂滿足,而快樂滿足又不是金錢可買來的,精神生活的素質才是令人生活過得飽滿的要素。
最近在碩士課程教授的人事管理,談到人的動機,分外在的,如金錢物質報酬、賞罰制度等,和內在動機,如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等。
若能激發個人內在的積極性和潛能,將一些屬外在的因素,成功轉化並與內在價值觀等配合,就會令工作滿足感增加,不會將工作看成工作,而是覺得工作愈做愈快樂,增進精神健康!
回到那長者雨中推車的影像,我覺得自己能舒適地坐在車內,免受風吹雨打,實很幸運。人要進步,就要懂得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自己幸運,也希望能幫助別人走運。怎去幫才合適,才能令受眾活得有尊嚴,精神生活得飽滿?我們也對碩士生說,大變都由小變累積而來,成功的小變能令信心加強,容易持續變下去!要令其他人也覺幸福,也是由小變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