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高科技VR技術 機械臂微創手術治腎癌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泌尿外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一般傳統治療以開放式手術為主,通過較大的切口切除腫瘤或整個腎臟;然而,這種方式往往有較大出血量、較長住院時間,以及較長的術後康復過程。
隨着微創技術發展,尤其是機械臂微創手術(Robotic assisted surgery)的應用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三維重建(3D Reconstruction)技術的引入,腎癌治療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根據腎癌的大小與分期,我們可以選擇全腎切除術或局部腎切除;對於早期或局部腫瘤的個案,局部腎切除術(Partial Nephrectomy)可保留更多腎功能之餘,亦能割清腫瘤。
與傳統開放式手術比較,透過機械臂手術進行局部腎切除術,可通過幾個小切口(通常為5至12毫米)來操作,利用機械臂的高靈活性與3D立體成像系統,泌尿科醫生能夠以更精細方式處理腫瘤,可避免患者出現顯眼的切口,癒後亦能較快。

提高精度
相對於醫生的一雙手,機械臂擁有三個活動臂,能在狹小空間內完成複雜操作。此外,機械臂的旋轉角度可達540度,遠超人手的靈活性,讓泌尿科醫生能夠更輕鬆地遙控處理腎臟深部的腫瘤;同時,系統提供的3D立體影像,醫生可清晰地觀察手術區域,進一步提升操作精準度。
然而,腎臟位於人體深部,靠近肋骨後側,周圍被多個重要器官和血管包圍;加上腎臟是主要「排毒」器官,腎血液循環尤其重要,這些腎血管的分布在每個人身上都不盡相同,甚至同一患者的左右腎血管分布亦可能存在差異。因此,醫生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保留正常腎細胞,已不容易;要在術中避免傷害關鍵血管並減少出血,是極具挑戰性任務。超聲波(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雖可在手術過程中提供實時影像,但無法清晰顯示腎臟內部血管立體分布的路線圖(Road map),故此在手術期間,醫生必須步步為營。
了解位置
VR技術的出現,為腎癌微創手術帶來革命性改變。術前,我們把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CT Urogram)輸入專門的軟件程序,VR技術便可重建腎臟及其周圍血管的3D立體模型,讓泌尿科醫生一目了然腫瘤的具體位置和大小,還清晰地呈現腎動脈、靜脈以及其他分支血管的分布。
醫生可以在術前利用VR模型進行模擬操作,詳細分析腫瘤與血管的空間關係,例如哪些血管(Tumour feeding arteries)直接為腫瘤供血、哪些血管進入腫瘤的具體位置等。這樣的「血管地圖」讓醫生在手術開始前已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立體藍圖,從而能更針對性地規劃手術路徑,避免不必要的血管損傷。當然,醫生手執這個立體的「血管地圖」向病人和家屬解釋,亦較2D影像更易使人理解。

VR技術的引入,亦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以局部腎切除術為例,傳統機械臂手術通常需要4至5小時;結合VR技術後,由於醫生已將整個布局了然於胸,以筆者經驗,手術時間可縮減至1至1.5小時;另一方面,局部腎切除屬於超大型手術(Ultra-major surgery),患者通常需要住院5至7天;應用VR技術後,許多患者可在術後提早2天出院,大大提升恢復速度。
此外,VR技術還有助提高腫瘤切除的徹底性與腎功能的保留率。通過冷凍切片(Frozen section)檢查,醫生可確認腫瘤邊緣(Resection Margins)是否完全清除,VR模型提供的精確定位則進一步確保邊緣切割的準確性。由於減少誤傷正常腎組織,得以保留更多腎細胞(Nephron Sparing),亦有助患者日後維持腎功能。
動態變化
儘管VR技術已顯著改善腎癌手術的效果,仍有一定局限性。例如,目前的VR模型主要基於術前電腦掃描數據而成,無法實時反映手術過程中腎臟的動態變化(如因呼吸引起的輕微移位)。未來,若能把VR影像與實時影像重疊,我們將能夠更精準地透視和追蹤血管和腫瘤位置,進一步降低手術風險;此外,如果腫瘤體積太大,達十多二十厘米,則仍然建議進行開放式手術(Open Surgery)。
隨着身體檢查的普及,愈來愈多腎癌在早期被發現。這些早期腫瘤通常較小,僅得1至4厘米,病人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最適合通過機械臂手術切除。結合VR技術之後,便可獲得更高治癒率和更低復發率,還能避免患者接受化療或免疫治療等侵入性更強的後續治療,這一模式或會成為腎癌治療的標準方案,為更多患者帶來安全而有效的治療。
撰文:傅錦峯醫生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