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 港自殺率21年高 防微杜漸 維護精神健康

港人上星期的注意力集中於DSE放榜,擔憂有考生因成績不理想做出儍事。回想筆者以前在青山醫院服務時,一到會考公布成績,院長便訓令同事嚴陣以待,以策安全。
根據經驗,學生在放榜這關鍵時刻雖然非常緊張,相關自殺率並無異樣。有機構調查指出,今年考生面對的「放榜壓力水平」比去年上升超過10%,是2020年以來的新高,主要由於經濟轉差,就業市場收縮所致。
在學銜充斥的年代,資助大學名額足以應付有志升學同學的需要,所以因升學失敗而自尋短見者絕無僅有。最近,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分析死因庭數據,反而更使人不安:2024年香港自殺數字高達1138宗,是自2003年的新高,比去年上升4%,自殺率為10萬人當中有15.1人(一般是11至12人),即平均每天有3.12人自戕身亡;當中以30至49歲男性升幅最大,多於5%,社會理應重視。
2003年是香港自殺案最嚴重的一年,數字飆升至接近100000比19。當年SARS襲港,市民措手不及,傷亡枕藉,經濟狂瀉,並有紅極一時的藝人張國榮跳樓斷魂,社會瀰漫一片愁雲慘霧,間接推升自殺率成有紀錄以來最高。可見社會氛圍不單影響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態,還會成為某些人自殺的「催命符」。
當年,市民未能適應瘟疫突襲及經濟衰退的夾攻,精神處於無助的險境,絕望情緒攀上高峰;亦可能有人模仿偶像,效法他以自殺方法解脫煩憂,所以造成這「不幸的一年」。
自殺身故的人,八成以上有精神病,其中約70%罹患抑鬱症。市民的精神健康下滑,促成自殺率上升是必然的結果。2024年,自殺率僅次於SARS年的原因,確實令人費解,因為香港已走出COVID陰霾,全面恢復正常運作。有人認為箇中真諦是經濟始終未回到正軌,市民對前景愈來愈迷惘,看不到寬闊的願景;就30至49歲中年男性是自殺「高危一族」而言,其中關係呼之欲出:他們多是一家之主,扶老𢹂幼,自然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持份者,而香港經濟發展的盛衰,直接影響他們的就業和收入。

生活質素下降
本港失業率目前尚算平穩,但小市民的收入,因應物價逐步上升,生活質素便漸次下降;北上消費蔚然成風,卻打擊內部消費,零售業萎縮,店舖結業,僱員失業,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香港資訊流通自由,市民能辨別「唱好」和「唱衰」的事實,數以百萬計的雪亮眼睛,清楚預視未來充滿挑戰。
香港從前賴以繁榮的主要因素,是房地產行業興旺,但這幾年間樓宇銷情疲弱;更有不少資深投資者,大幅割價拋售手上貴重的商業大廈。地產市道好壞是本港經濟的寒暑表,大部分人直接感受到市道盛衰,以及相應就業之情況,進而影響精神健康。
壯年男士的自殺率上升觸目,可以理解為經濟因素所導致,隨之以來是情緒變差,衍生各種精神病,如果不及時醫治,或得不到適當照顧,部分人或會走上不歸路;因為單是抑鬱症,便有約15%的人有自殺傾向。總之,精神健康的好壞,與社會整體氛圍互為因果;而精神病的多寡,相信與自殺率掛鈎。
去年香港並沒大災難,自殺率為何急升至21年新高?唯一較可靠的答案是疫後本地經濟復甦不似預期,加上地緣政治衝突的態勢有增無減,加劇國際經貿發展的不確定性。
營造寬鬆環境
今年上半年的自殺率,筆者沒具體資料,但無論如何,有關當局一定要防微杜漸,防止這些人間慘劇蔓延開去。本港從來是一個外向型小經濟體,盛衰升降,深受外圍環境束縛。美國新政府以加徵關稅作為武器,破壞一貫世貿秩序,香港當然不能置身事外,經濟前景不容太樂觀。唯今之計是持盈保泰,做好份內工作,最新的《世界幸福報告》排名,香港在146個地區中,跌至第88位,處於中下游,反映港人並不愉快。
防止自殺的策略千頭萬緒,筆者在本專欄多次闡述,說明這個重要任務必須整個社會通力合作,才有望成功。大家要抱着「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的信念,迎難而上。政府務必鞏固精神健康服務,開設更多新創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要善用有限資源,成立統籌機構,有效分配工作,實踐「預防勝於治療」的金科玉律,在教育宣傳上要切實到位,營造寬鬆的生活環境,讓人人安居樂業。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穩定經濟令精神健康,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