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思之五

勞思傑醫生 | 2024-07-05

認知障礙症正困擾着不少普羅大眾,患者及照顧者隨着人口極速老年化而加倍遞增。

認知障礙如其他疾病一樣有年輕化趨勢,有外國文獻估計7%至9%患病者屬年輕人士。大家身旁總有家人或朋友,正在受此無情之病折騰。

如本欄之前〈老有所思〉系列所述,早期的認知障礙已有藥物醫治,可減慢病情衰退。香港亦已經有病者開始成功採用,筆者現與讀者們再作分享。

認知障礙到了中期或晚期,會出現精神錯亂、行為異常等情況。

病要向淺中醫,認知障礙亦然。多年來認知障礙之治療無大突破,所用藥物成效一般。病情到了中期或晚期,智力衰退或可無奈接受,然而精神錯亂、行為異常、情緒失控等等,為病者及家屬造成莫大困擾及危險。照顧認知障礙者的朋友便完全明白。

胡思亂想

有九十多歲的婆婆,患上晚期認知障礙,本身也有焦慮症,每晚不能入睡,記掛着要起身開睡房抽屜檢查現金。日間不斷嚷着脊骨神經痛,每次家屬到訪,便哭說痛不欲生,但入院觀察卻無大礙,家屬明白婆婆是在認知失常下潛意識扭計,全家都苦不堪言。

另有患上認知障礙症的八十多歲老翁,妄想地認為老妻不忠,與屋苑管理員過從太密,要求老妻形影不離。老妻本身有情緒病,雖不離不棄,卻已心力交瘁。孝順子女聘來無數外傭及護理員,不過一一被老翁罵退。

有患上認知障礙症的老翁,妄想地認為老妻不忠,要求她形影不離。

雖則現已有各式各樣的老人科藥物,可控制患有認知障礙長者之精神及情緒上的症狀,但都不無副作用,其中一常見情況便是精神不振及嗜睡。長者長期缺乏生氣及動力,不少家屬心中難過,因所熟悉的至親已今非昔比。

最近,在美國研發,已陸續在全球各地獲批准使用的治療認知障礙症藥物,其背後原理是針對百多年前在德國的阿茲海默(Alzheimer)教授於病者腦內發現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 protein)。影響病變的其他主要蛋白還有tau蛋白及synuclein蛋白。前者已有藥物研發針對性地使用,雖仍未在香港或其他國家註冊,已可在港記名試用,容後再作介紹。而synuclein蛋白在柏金遜及利維體認知障礙症等病變裏比較常見,期望針對性藥物可早日研發採用,造福人群。

一線曙光

針對類澱粉蛋白的認知障礙症藥物,在臨床研究時只在輕度認知障礙或阿茲海默病患者身上使用。研究結果在2023年的《新英倫醫學雜誌》內刊登。患者需要在正電子掃描,或脊髓液檢查上證實患有類澱粉蛋白。參與研究者達1795人,其中898位接受治療,餘者用安慰劑。參與者接受每兩周一次的靜脈藥物注射,藥物劑量由體重多少而定。為期18個月的治療後,治療者在臨床認知障礙評核量表、阿茲海默症綜合及認知評分、輕度認知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評分上,衰退程度明顯比接受安慰劑者為佳,而類澱粉蛋白數量亦顯著減少。

可是,針無兩頭利,每種藥都有它的利與弊。在溶解腦內類澱粉蛋白的同時,有可能出現微出血或水腫狀況。在該研究裏面,雖然很多這類副作用情況只是輕微,或毫無症狀,但用藥時必須小心謹慎,要定期以腦部磁力共振監察。嚴重事故包括藥物注射反應等,在治療者比率14%,而接受安慰劑者11%。治療者死亡率0.7%,與安慰劑者0.8%相近。有Apolipoprotein e4/e4基因的病者不能使用,而服用新抗凝血劑的病友則屬高危風險者。最近,有參與研究的一位新加坡學者來港分享,指亞洲患者出現副作用的機會率比西方者為少,或許可算是一顆定心丸。而在香港採用此藥的病者,直至目前為止,沒出現嚴重副作用或異常狀況。

病者與家屬可能會對新藥有猶豫,絕對可以理解。新藥費用不輕,未必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然而,若將其副作用及費用與新型的癌症標靶藥或免疫治療比較,大家或可較為明白和接受。現今的癌症治療,已逐漸把癌病變成可控的長期病患,病者與癌症共存。針對認知障礙症的新藥,其長遠成效仍有待觀察;不過,若能緩減症狀、減慢衰退,甚或提升生活質素,將會是成千上萬的患者一線曙光。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續談認知障礙治療,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