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結構

顧小培 | 2022-05-12

要把地球上的生物分類,有很多種辦法;最簡單直截了當又不含糊的方式,是將其分為「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兩種。前者顧名思義,只是一個細胞,縱然有時它們會多個走在一起,但構成的只可說是「部落集結」,內中每一個獨立,各自為政。例子是細菌,能個別完成新陳代謝及繁殖等活動。至於「多細胞生物」,其內不單單「不止一個細胞」,它們更組合而成另一個「生物體」,大家息息相關,共同形成超乎自身的「總體」生命。

多細胞生物內的細胞並非烏合之眾。它們組織起來,各有不同專門功能,互助互補。這眾多細胞亦需有彼此連在一起(不至於散開),和整體支撐(不至於倒塌下來)的能力。以絕大多數動物而言,賴以作支撐用途的是骨骼,以及類似骨骼的東西(例如甲殼)。骨骼藉其關節,再輔以肌肉,提供「運動」的框架。其最主要的功能,在於保持體形(像支架)及保護身體其他組織(像盔甲)。不少動物,例如人類,體內骨骼大部分是由多塊骨頭融合而成,再與骨架系統中的其他骨頭連接。

上述這些方面,骨骼的功效很簡單:一言以蔽之,硬碰硬。很少數例外。例外者包括耳中的一組,值得一提。

我們的耳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稱為外耳、中耳和內耳。當有聲波進入,經過耳朵中央部分的通道(「耳廓」),會向耳中心走進去。一直走,最終去到一片薄膜跟前。我們稱此為「鼓膜」,因為它的功能,正像是一個鼓:聲波打上去,好像是鼓錘打在鼓面,能造成振盪。外耳是耳朵加上耳廓,去到鼓膜之前為止。

在另一端是內耳,其中有「前庭器官」和「耳蝸」。前庭器官的功能是,維持身體整體平衡的意識和體況,以及操控音速的傳感;倘有不善,可導致暈眩等問題。耳蝸則是主理「將聲音轉換為神經訊息」的工作。

在外耳和內耳之間的中耳,肩負了緩衝的責任。中耳之內有一套共三件的「聽骨鏈」(Ossicles),由三塊「聽小骨」構成。這三塊骨分別叫「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的功能,顧名思義,一個像用來敲打的錘子、一個是承着敲擊的砧板,第三個正如馬鐙,把前述兩塊骨「頂」住。三骨相連,構成一個序列式的力學系統,用的是槓桿原理,把聲音傳過來的振動(音波)強度,適當地調節,讓內耳能好好地接收,盡量令耳的結構不致被聲響損害。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