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為「三高之父」 應糾正減肥的負面標籤

2023-12-11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李啟源

減肥是都市人長期的熱門話題,不少人也視肥胖為影響外觀的大敵,但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症定義為「疾病」。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李啟源表示肥胖不但可引致多種嚴重慢性疾病,更有指肥胖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父。香港的肥胖人口比率有上升趨勢,造成沉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大眾應正視肥胖健康問題,避免再為減肥人士貼上「貪靚」的負面標籤。肥胖人士應及早建立健康生活形態、保持正向減重態度、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持之以恒,才有望重拾健康人生。

肥胖直接增加患上「三高」風險

對成人來說,醫學上超重和肥胖程度的量度方法之一是使用體重指標(BMI),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以亞洲人而言,BMI達23.0至少於 25.0即屬超重,BMI達25.0或以上即屬肥胖。此外,亦可以透過量度腰圍判斷,男士腰圍超過90厘米或約35.5吋,女士腰圍超過80厘米或約31.5吋,即屬中央肥胖。據香港衞生署進行的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在15至84歲人士中,超過一半人口超重及肥胖。當中有22.0%的人士(女性為19.7%,男性為24.6%)為超重,有 32.6%的人士(女性為26.4%,男性為39.4%)屬於肥胖。

李啟源醫生指肥胖直接增加患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三高,「肥胖和三高也屬於新陳代謝的病變,所引致的併發症接近,例如: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血管閉塞、腎病等,高血糖更可導致「糖尿上眼」、「糖尿腳」(壞疽而需要截肢)。此外,肥胖也可引致退化性膝關節炎、靜脈曲張、睡眠窒息症、胃酸倒流、脂肪肝、女性生育能力下降等。肥胖人士患有三高的比例較體重正常的病人為高,若四者結合起來,所產生的健康風險更高。」

藥物輔助治療非一了百了

減肥成因複雜,大致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因素,前者跟遺傳基因有關,難以解決;後者則主要關乎飲食及生活習慣,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身體便會積聚脂肪。李醫生表示減肥不能一蹴而就,要控制體重不外乎運動和調節飲食,若仍無法有效減肥,應積極考慮在醫生指示下服用藥物作輔助治療,甚至接受手術,「香港註冊的傳統減肥藥可控制食慾或減少身體對油脂的吸收,部分可長期服用,部分只適合短時間內使用,雖然有效減肥,但副作用不少,例如:失眠、情緒不穩、腸胃不適等。新一代的針劑藥物GLP-1 RA是減肥藥中的新曙光,原本是用作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過程中發現它有減重的效果,而且更有其他額外幫助,例如降低心血管病、腎病、中風等的發病比率。GLP-1 RA每日注射一次,注射方便並且針頭幼細,作用是增加飽肚感,從而令病人減少進食份量,減重效果十分顯著,部分反應較佳患者,效果甚至跟手術相若。GLP-1 RA的副作用較輕微,常見副作用為飽滯、作嘔作悶、腹瀉等。然而,肥胖是疾病,猶如糖尿病或高血壓,停藥後,體重或會回升,因此病人必須同時改善生活模式,方可達到持久而健康的減重目的。嚴重肥胖者,假如藥物成效也不顯著,同時患上其他病症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可考慮接受減重手術,目前有胃水球、縮胃及胃繞道等不同手術,醫生會評估病人狀況,以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李醫生建議BMI達25或以上的人士,及早找家庭醫生做併發症的檢測,包括血壓、血糖、膽固醇水平等,預防出現嚴重的慢性疾病,更希望大眾不應再為減肥貼上負面標籤,「提及減肥,許多人只聯想到與外觀及美容扯上關係,甚至被污名化了,其實肥胖是一種疾病,有病去求醫是理所當然的事,不應被歧視。無論採用甚麼減重方案,最重要是教育大眾認真對待肥胖問題,不要採取拖延態度,因為一些因肥胖引致的病變是不能逆轉的。減肥是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沒有靈丹妙藥,體重有機會反彈,成功關鍵是要有毅力,如果單靠自己來控制,效果不一定理想,可尋求專業人士包括醫生、營養師等協助和監察進展,形成強大推動力,效果更佳。」

(資料由李啟源醫生提供,此教育資訊由諾和諾德香港有限公司支持)